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初级)小册子) 更多专业经济师知识及经验分享,这边会持续更新,并提供在线解答!欢迎关注转发。需要专业经济师免费系统性资料,私信我"资料"就行了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 【考点一】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 商品货币 概念 指有实物支持的货币,具有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又称足值货币 基本特征①本身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 ②交换时,是内在价值的等量交换,即以其内在价值量的大小来决定交换的比例 种类 实物货币 货币形态发展的最初形态优点:具有普遍接受性、能体现货币价值的实物 缺点:体积太大,不便携带;质地不匀,难以分割;容易腐烂,不易储存;体积不一,难以比较 实例:牲畜、粮食、布匹、贝壳、珠玉 金属货币 典型的足值货币 优点: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高量小、耐久性均质性和可分性等特征,决定了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 缺点: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功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 实例:金银 代用货币 概念 通常作为可流通的金融货币的收据,一般指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或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加入流通领域中 起源 北宋交子——最早的代用货币 优点 成本低廉、便于携带运输,便于节省稀有金属,克服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缺点 满足不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 信用货币 定义 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 产生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时需要的条件: ①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 ②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形态 期票;银行券;支票;辅币;纸币;银行存款;电子货币 特征①信用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与黄金已经完全脱离 ②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 ③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 ④信用货币具有管理货币性质 发展趋势电子货币——第二次标志性变革 特殊属性: ①发行主体的多元化 ②形态上的超物化,电子货币依靠光波、电波传递 特征:方便性、通用性、高效性 【考点二】货币流通的概念和形式 概念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收支运动 形式 现金流通 以现金形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 主要是与居民个人有关的货币收付和企业单位间的小额货币收支 现金投放的渠道①工资及对个人的其他支出 ②采购支出 ③财政信贷支出 ④行政管理费支出 现金归行的渠道①商品销售收入 ②服务事业收入 ③财政税收收入 ④信用收入 存款货币流通 也称非现金流通,即银行转账结算引起的货币流通。存款货币流通必须以各企业、单位和个人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为条件 广义货币流通狭义的:是指只包括现钞和不足值的金属铸币的现金流通 广义的:既包括现金流通又包括存款货币流通 银行信贷投放和回笼是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流通的总渠道,银行信贷的扩张与收缩直接影响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与减少 发放贷款,票据贴现,买入金银、外汇和证券,流通中货币总量都会随着这些资金运用量的增加而等量增加 收回贷款,票据到期兑现,卖出金银、外汇和证券,流通中货币总量都会相应减少 【考点三】货币需求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又称为货币必要量理论,是有关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流通中必需的货币量是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1)流通手段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公式:M=PQ/V 一定时期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需求量正比 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量反比 (2)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 公式: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价格总额-相互抵消的价格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3)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金块和金汇兑本位货币制度) ①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本身不具有价值,只能代表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 ②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 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著作《货币的购买力》费雪方程式:MV=PT 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货币平均数;V:为货币流通速度 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短期中 V、T 保持不变;物价 P 的价格水平随着货币量 M 的变化而变化,即 M 的变化决定了价格水平。正是因为费雪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作用,即流通手段的作用,所有费雪方程式又叫交易方程式。 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提出者: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和庇古 观点:重视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 ①个人对货币的需求量,实质上是以怎样的方式持有自己的资产的问题 ②决持有的货币多少的因素:个人财富、利率变化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 ③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名义货币需求和名义收入水平保持稳定的比例关系 剑桥方程式:Md=kPY Md—名义货币总需求;P—价格水平;Y—实际国民总收入;k—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名义所得与货币量的比例。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人们保有货币的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交易性需求,即正常情况下购买消费品的需求 预防性需求,即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而持有部分货币的需求 投机性需求,即随着对利率变动的预测,来获取投机利益的货币需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L=L1(y)+L2(r) ①凯恩斯认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货币需求L1(y)取决于收入y的水平,是收入y的函数,与收入y呈正相关关系 ②投机性货币需求L2(r)与利率有关,是利率r的函数,但与利率r是负相关关系 显著特点: ①对货币需求的调节,不仅可以通过调节物价来实现,而且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水平来实现 ②重要的政策性理论观点,即政府可以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促进企业家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和产出,实现政府货币政策目标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承认人们持有货币的事实,并对各种情况下人们持有货币量多少的决定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需求函数式 左端表示货币的实际需求量,右端是决定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按其性质又可分为三组: 第一组:y,w代表收入及其构成,y表示实际的恒久性收入。恒久性收入和货币需求正相关。w代表非人力财富占人力财富的比例。非人力财富指有形的财富,包括货币持有量、债券、股票、资本品、不动产、耐用消费品等。人力财富指个人挣钱的能力,又称无形财富。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例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在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统称为机会成本变量。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第三组:u在货币需求函数中反映资本品的转手量、人们对货币的主观偏好、风尚及客观技术和制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变数。 显著特点: ①基本上承袭了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结论——非常重视货币数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②接受了剑桥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某些观点,表现在: 一是接受了剑桥学派和凯恩斯以微观主体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 二是把货币看成受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 三是确立了预期因素在货币需求理论中的地位 四是为货币需求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使货币需求研究结果成为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