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房产时事环球科技商业
商业财经
热点动态
科技数码
软件应用
国际环球
晨报科学
新闻时事
信息智能
汽车房产
办公手机
教育体育
生活生物

中国历史朝代表(中国有多少个历史朝代?)

  中国历史朝代表(中国有多少个历史朝代?)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详表 - 中国有多少个历史朝代?中国朝代更替表朝代顺序表
  中国朝代顺序表: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国历代皇帝顺序表
  导读(目录)
  · ·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详表
  · · 中国历史上十八个朝代名称来历
  · · 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
  · · 中国朝代前缀的含义
  · · 中国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尊号
  · · 中国历史朝代持续的时间(国祚)
  · · 中国历朝历代国都一览
  · ·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英文版
  · · 中国简史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详表
  图表:中国历史朝代演进表(查看旧版本)
  图表:中国历史朝代纪年表
  动画:中国历史朝代演变史
  朝代
  起讫年代
  都城
  今地
  统治民族
  开国皇帝
  三皇五帝:"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夏朝①
  约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县
  华夏族
  禹
  商朝
  约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华夏族
  汤
  周朝
  西
  约前1029-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华夏族
  文王姬昌
  东
  春秋
  前770-47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华夏族
  平王姬宜臼
  战国
  前475-221年
  华夏族
  先秦国君世系表
  秦朝
  前221-207年
  来源:中国历史朝代
  咸阳
  陕西咸阳
  华夏族
  秦国历代国君
  始皇帝嬴政
  秦朝历代皇帝
  汉朝
  西汉
  前206-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族
  太祖刘邦②
  西汉皇帝列表
  新朝③
  9-23年
  常安
  陕西西安
  汉族
  王莽
  玄汉
  23年2月~25年9月
  宛城
  洛阳
  长安
  河南南阳
  河南洛阳
  陕西西安
  汉族
  更始帝刘玄
  东汉
  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族
  光武帝刘秀
  东汉皇帝列表
  三国
  曹魏
  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族
  魏文帝曹丕
  蜀汉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族
  汉昭烈帝刘备
  孙吴
  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汉族
  吴大帝孙权
  晋朝
  西晋
  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汉族
  晋武帝司马炎
  西晋皇帝列表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汉族
  晋元帝司马睿
  东晋皇帝列表
  十六国④
  304-439
  前赵
  (汉赵)
  304-318
  平阳
  山西临汾
  匈奴族
  高祖光文皇帝刘渊
  319-329
  长安
  陕西西安
  成汉
  306-347
  成都
  四川成都
  巴氐族
  太宗武皇帝李雄
  前凉
  314-363
  姑臧
  甘肃武威
  汉族
  高祖明王张寔
  后赵
  319-351
  襄国
  河北邢台
  羯族
  高祖明皇帝石勒
  前燕
  337-370
  龙城
  辽宁朝阳
  鲜卑族
  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
  前秦⑤
  351-394
  长安
  陕西西安
  氐族
  世宗明皇帝苻健
  后秦
  384-417
  长安
  陕西西安
  羌族
  太祖武昭皇帝姚苌
  后燕
  384-407
  中山
  河北定州
  鲜卑族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西秦
  385-431
  苑川
  甘肃榆中
  鲜卑族
  烈祖宣烈王乞伏国仁
  后凉
  386-403
  略阳
  甘肃平凉
  氐族
  太祖懿武皇帝吕光
  南凉
  397-414
  西平
  青海西宁
  鲜卑族
  烈祖武王拓跋乌孤
  南燕
  398-410
  广固
  山东益都
  鲜卑族
  世宗献武皇帝慕容德
  西凉
  407-421
  酒泉
  甘肃酒泉
  汉族
  太祖昭武王李暠
  胡夏
  407-431
  统万城
  陕西靖边
  匈奴
  世祖烈武皇帝赫连勃勃
  北燕
  407-436
  和龙
  辽宁朝阳
  高句丽
  燕惠懿帝高云
  北凉
  397-439
  张掖
  甘肃张掖
  卢水胡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
  *冉魏
  350-352
  邺城
  河北临漳
  汉族
  武悼天王冉闵
  *西燕
  384-394
  长子
  山西长子
  鲜卑族
  济北王慕容泓
  *西蜀
  (后蜀)
  405-413
  益州
  四川成都
  汉族
  成都王谯纵
  南北朝
  420-589
  南朝
  刘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汉族
  宋武帝刘裕
  南北朝皇帝列表
  萧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汉族
  齐高帝萧道成
  萧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汉族
  梁武帝萧衍
  南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汉族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魏⑥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鲜卑族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鲜卑族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鲜卑族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鲜卑族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鲜卑族
  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汉族
  隋文帝杨坚
  隋朝皇帝列表
  唐朝⑦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汉族
  唐高祖李渊
  唐朝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⑧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汉族
  梁太祖朱晃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沙陀族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
  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沙陀族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沙陀族
  汉高祖刘暠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
  汉族
  周太祖郭威
  前蜀
  891-925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族
  高祖王建
  后蜀
  925-965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族
  高祖孟知祥
  杨吴
  892-937
  广陵
  江苏扬州
  汉族
  太祖杨行密
  南唐
  937-975
  江宁
  江苏南京
  汉族
  烈祖李昪
  吴越
  893-978
  杭州
  浙江杭州
  汉族
  武肃王钱鏐
  闽国
  893-945
  长乐
  福建福州
  汉族
  太祖王审知
  马楚
  896-951
  长沙
  湖南长沙
  汉族
  武穆王马殷
  南汉
  905-971
  广州
  广东广州
  汉族
  高祖刘龑
  南平
  907-963
  荆州
  湖北荆州
  汉族
  武信王高季兴
  北汉
  951-979
  晋阳
  山西太原
  沙陀族
  世祖刘崇
  宋朝⑨
  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汉族
  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皇帝列表
  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杭州
  汉族
  宋高宗赵构
  南宋皇帝列表
  辽朝
  (辽国)
  916-1125
  上京
  汴京
  内蒙赤峰
  河南开封
  契丹族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白族
  太祖段思平
  西夏
  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党项族
  景帝李元昊
  金朝
  (金国)
  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
  女真族
  金太祖阿骨打
  金朝皇帝列表
  中都
  北京
  汴京
  河南开封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蒙古族
  元世祖忽必烈
  元朝皇帝列表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汉族
  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皇帝列表
  清朝⑩
  1636-1911
  北京
  北京
  满族
  清太宗皇太极
  清朝皇帝列表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东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更多:中国朝代歌
  备注:
  ①中国历史按照5000年计算那么就要把三皇五帝等神话纳入了。根据经过4年匆匆结题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夏朝应是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是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当然夏商周断代工程被人讽刺是"系统性编造历史"。
  ②汉高祖既非刘邦的庙号,也非谥号。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但自汉武帝时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开始称刘邦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其实称谥号"汉高帝"或庙号"汉太祖"才是正确的。太祖和高祖的区别
  ③王莽既无庙号也无谥号,虽然自称新朝皇帝(8年-23年),但后来刘姓君主并没有对王莽进行追封,所以王莽也是封建王朝进行之中唯一一个没有追封庙号的君主,但王莽在位时为前代多个皇帝追封庙号,庙号也从他这一代开始泛滥。王莽被《汉书》视为逆臣贼子。后世亦是按汉书观点评价王莽,直到清末之后,评价才有所改变。按照正统思维,新朝是中国两个既被承认又不被承认的朝代之一。
  ④五胡十六国(公元304年~公元439年),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的五胡在中国北方范围内相继建立的国家。图表中皇帝的称谓采用庙号+谥号的方式。"五胡十六国"的说法源自北魏史学家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这十六国分别为:成汉(巴氐)、前赵(匈奴)、后赵(羯)、前凉、前燕(鲜卑)、前秦(氐)、后燕(鲜卑)、后秦(羌)、西秦(鲜卑)、后凉、南凉(鲜卑)、西凉(氐)、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及胡夏(匈奴),简称"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实际上这一时期国家数目远多于16个,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西燕、吐谷浑、西蜀和翟魏等。
  1)十六国里前秦的开国皇帝是苻健,发起淝水之战的是苻坚,家族姓氏——艹的"苻",不是"符",很多史料都会错写成"符"。
  2)北燕的第一代皇帝是高句丽人高云(高句丽王族,高云的祖父高和,是高句骊族群的分支。慕容宝收以为养子,赐姓慕容,因又名"慕容云",称帝后恢复原姓高),实际的建立者是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太祖文成皇帝)。
  3)慕容泓在前燕时期慕容俊在位时被封为济北王。慕容泓在位时虽未正式称燕王或燕帝,且原本有意归附慕容垂,惟建立年号已表示有独立于其他政权之意,故一般以慕容泓为西燕之建立者。
  ⑤"前秦"既然是在秦朝的后面,按照"前汉后汉的规则",为什么不叫"后秦"?前秦的"前"和"后"指在"五胡十六国"中的先后,十六国里,氐族苻健和羌族姚苌都建立了"秦",后者是反前者的,故以前后秦区分——前秦,后秦。"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孙功达《氐族研究》称是"最早尝试由少数民族来统一全国"的历史政权。而"先秦"是指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之前,特指春秋、战国时期。先秦、秦国、秦朝、前秦、后秦、西秦是什么关系?
  ⑥北魏的鲜卑族后来和汉族融合为汉族,是五胡里汉化最彻底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迁都洛阳,命令鲜卑贵族改姓汉姓,与汉族大地主通婚,学习汉语,穿汉服。由此100多个鲜卑复姓改为汉人单姓,独孤氏、贺赖氏、步六孤氏都不见了,转而被刘氏、贺氏、陆氏所替代。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
  ⑦李唐一家祖籍在今河北省赵县,而李渊生于关陇,7岁被袭封为"唐国公",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昺的后代,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根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证明,李世民的祖母、即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非汉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炀帝之间还有着姨表关系。而李渊一方的血统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进行论证,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有一半鲜卑血统。比较客观的说法是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儿,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并非鲜卑一族。
  ⑧在五代十国乱世中,沙陀人建立了五代一半的国家(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王朝),历史上熟知的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等人,都是沙陀族人,部分历史朝代表都误作汉族。这是因为沙陀族的汉化程度较高,加上被赐姓,看起来误以为是汉族。宋朝以后,沙陀族的命运就和当年的鲜卑族类似融入了汉族。唐朝、后唐、南唐的区别?后者是唐朝正统后代?
  ⑨南宋的首都不是临安,其实不管南宋还是北宋法定首都都是东京。公元1131年,杭州被升为临安府,只是南宋的行在(天子巡行所到之地)、临时驻跸的地方,也就是临时首都,地位比陪都建康(南京)高一些。只是这一临时,就"临时"了一百七八十年,直到南宋灭亡。《马可·波罗游记》和同时期的西方著作均将杭州称为行在(Quinsay)。
  ⑩公元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简称"清",因此把皇太极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庙号太宗。1644年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福临)迁都北京。1662年消灭南明永历帝,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这是中国历史又一次大倒退,也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中国历史上十八个朝代名称来历
  返回顶部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亦即政权之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宋代及宋代以前,大小国家的国号都是依照地望取的。春秋国家诸如秦、晋、齐、宋、汉、周、赵、魏、楚、吴等等这些明星国号(为什么"秦、晋、齐、楚"这四个封号中当皇帝的最多?),在后代也经常反复出现,就是因为胡汉建国或者起兵或者领袖的封地,都在禹贡九州的体系下活动。建国者都能找到各自对应的地望。即使是南北朝时期,五胡建立的政权,国号也严格依据地望,如北凉、南燕、前秦、后赵等等。但有一个例外,是西汉末期王莽建立的新朝,有革故鼎新之意,赋予了王莽新政的含义。
  而随着中国版图的扩大,地望已经不能涵盖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国家了。比如,禹贡九州并没有包括东北和蒙古地区,所以从东北起家的胡人也很难按照地望来取国号。从辽开始,金元等从东北亚起家的胡人取消了以地望立国号的传统,而赋予国号以意义。辽因辽水得名;金能胜铁,故女真取国号为金;所谓"大哉乾元",元是初始的意思,故蒙古取名为元;明虽然是汉人建立的政权,然而也不准备恢复古制;清则是金的变体。
  国号的分类
  朝代大致这么几个来源: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等等,总而言之寓意吉祥。
  一、以部落名为国名:以族名为国名在中国上比较常见。夏朝、商朝、周朝都是以部落为名的。
  二、以地名为国名:在周朝时的诸侯国最常见,比如陈、蔡等即是地名又是国号。
  三、以姓为国号:战国初期的赵、魏、韩这三国就是典型的以国君姓(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为国号。
  四、以原封号为国号:开国皇帝在未登基前,有过封号后来就以封号为国号。比如:曹丕在称帝前世袭魏王,当皇帝后就以魏为国号。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刘邦受封汉中王,司马炎受封晋王,杨坚袭父爵隨国公,李渊袭父爵唐国公、后又受封唐王等。南朝的刘宋、萧齐、萧梁、南陈更是齐刷刷保持这样的规律,刘宋武帝即位前为宋王、萧齐武帝即位前为齐王、萧梁武帝即位前为梁王、南陈武帝即位前为陈王,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谥号均为"武帝";夏,五代时期定难军节度使李彝兴(李彝殷)被北宋封为夏王,后来李继迁叛宋,又被辽封为夏王,故国号为夏,史称"西夏";其实封号也是地名,指被封的地方。再举几个例子,让楼塌一下。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建立北魏王朝前,自称代王。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建立后唐王朝前,封号晋王。后晋高祖石敬瑭在建立后晋王朝前,封号赵国公。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前,封号吴王。
  五、从文化角度确定的国名:国号都寄托了某种愿望。比如:元朝,就是取自《周易》中的一句话"大哉乾元"。元为首,为刚。而"大明"在《易经》中,表示光明周而复始,成就天地四方,在《诗经》中是歌颂周文王的功业。清又是五行属水,水克火,明属火。是从五德文化角度上确定的。
  六、继承(山寨)历史上同姓或同族人的国名:唐朝时,武则天因为出身本不显,加上唐人认为,唐以前的盛世只有周朝和汉朝,而周又比汉更为称赞。为了表明自己其实出身显赫,武自认是周平王的少子姬武的第40代子孙,改唐为周,史称"武周"。五代时的代北沙陀族人李存勖以忠于唐朝自居,故灭梁后以唐为号,史称"后唐";郭威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故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又以郭威之姓,别称"郭周", 或以柴荣之姓称"柴周"。清朝在前期叫金,就是继承女真族完颜部建立的金,史称"后金";刘姓皇帝除了刘裕甭管跟刘邦有无血统关系就喜欢继承汉朝的国号。这些无非是显示皇族的历史悠久和血统高贵。刘姓建立了9个正统政权,李姓建立了6个正统政权。
  接下来嘻嘻网编辑部历史组根据中国历史上十八个朝代的国号讲解其由来(中国历代王朝国号与发祥地):
  夏朝: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朝: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朝: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朝: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朝: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后刘邦击败项羽称帝,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前汉)和"东汉"(后汉)。从刘邦开始到这之后的中国历史上,一共有九个正统朝代是刘姓皇帝建立的。分别是西汉、玄汉、东汉、季汉、汉赵、刘宋、后汉、南汉、北汉,他们的建立者分别是刘邦、刘玄、刘秀,刘备,刘渊、刘裕、刘知远、刘龑、刘崇,而且这里还可以看出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这些刘姓的皇帝们,从刘邦之后除了刘裕(刘裕自称是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立国用国号"宋")之外,刘姓只要建国都喜欢用汉作为国号,似乎就对刘姓皇帝第一人刘邦跟他的大汉朝推崇备至。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事实上,刘备建立的政权也叫"汉",不叫"蜀",他自认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自封是汉政权的延续,但是史学界并不认同。由于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史称"蜀",也称"蜀汉","季汉"。西汉、玄汉、东汉、季汉究竟是什么关系怎么回事?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朝:司马昭逼魏元帝曹奂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像晋朝这样开朝就不励精图治,奢侈腐败的也是独一份儿,也是造成五胡乱华最大的诱因。
  隋朝: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是西魏十二府兵大将军之一,曾被北周封为"隨国公"(封地隨)。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隨朝"。他认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把"隨"字的‘辶’去掉改为"隋"。然而隋朝国运并没因此而改变,三代而亡。
  唐朝:唐高祖李渊之祖父李虎是西魏十二府兵大将军之一,佐北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封地唐),爵位传至其李昞,又传至李渊。晋阳起兵攻克长安后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被封"大丞相","唐王"。次年后废杨侑,称帝,改国号唐。
  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还有一说为"天辽地宁"。至于史料记载的"辽以镔铁为号"应是金人杜撰。
  宋朝: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后周大将赵匡胤为宋州(今河南商丘)归德节度史,宋州成为龙兴之地,故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朝: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朝: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朱元璋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曾为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朱元璋曾短暂自立为吴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为表明自己是小明王的合法继任者,继续用其"明"字笼络人心。还有一说"大明"一词在儒家经典《易经》乾卦和《诗经·大雅》中早就出现了。在易经中,是表示光明周而复始,成就天地四方,在诗经中是歌颂周文王的功业。
  清朝: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宋时建立金国灭掉了北宋后亡于蒙古。明末女真势力复强,努尔哈赤重建金国,史称"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 "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也说努尔哈赤早年逃难时骑着一匹大青马,慌急赶路,马被累死。努尔哈赤为此难过地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国号就叫大清。"
  注释:实际上元、明、清、国号都是两字,分别是大元、大明、大清。大清也作"岱青",是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意为勇猛善战,后金时期也用作头衔,意思是勇士。皇太极改国号"金"(Aisin gurun)为"大清"(Daicing gurun)后取消了"岱青"头衔。当然元朝之前国号也可以加"大"、"皇"等字,比如"大唐"、"皇宋"、"大哉皇齐,长发其祥"之类。但这个"皇"、"大"只是形容词,那些朝代的正式国号还是"唐"、"宋"等单字。来源:嘻嘻网历史朝代
  http://114.xixik.com/chinese-dynasties/
  历朝历代龙兴之地
  龙兴之地,指每个朝代的起源、发迹或肇基之地。一般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指的是朝代的龙兴之地,王朝及地方政权的起源地,封地。第二种指的是开国皇帝的龙兴之地,祖居地或开国君主出生地。第三种指的是开国皇帝的发迹之地,也就是政权创始人最初控制的地区。
  开国皇帝立国立朝后,基本都会厚待龙兴之地,有的龙兴之地都会有执政者的祖庙设立,有的龙兴之地也会被升为陪都(如:北宋升龙兴之地宋州为南京),有的则没有龙兴之地。当龙兴之地发生灾害或者叛乱时,有的创始人会不惜一切代价救灾或平叛。龙兴之地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具有迷信色彩。比如几乎任何开国皇帝出生时,史料都会形容当天夜空紫微星发亮,当地龙气飞腾,异象丛生,祥瑞降临。龙兴之地和五德说一样,都和风水说法有关,认为龙兴之地是龙脉所在地。从商代起就已经有了龙兴之地的概念,当龙兴之地说法在民间盛传时,就具备很大的意义。
  三大"龙兴之地"
  在中国古代,有可能、有资本统一天下的边角地区,也就是关中、河北、东南三个。中国历史上,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的势力,也大多出自这三个地区之一。"山河四塞,百二秦关——关中"、"上游之势,临驭六合——河北"、"龙盘虎踞,东南形胜——东南"如此特殊的地位,这三个地区被称之为"龙兴之地"、"王霸之基"。
  朝代
  奠基人
  建立人
  创立时间
  龙兴之地
  夏朝
  禹
  启
  公元前2029年
  阳翟(禹都,今河南禹州),
  安邑(夏都,今山西夏县)
  商朝
  契
  汤
  公元前1559年
  商/亳(今河南商丘)
  西周
  古公亶父、姬昌
  姬发
  公元前1046年
  周原(今陕西岐山)
  东周
  姬发
  姬宜臼
  公元前770年
  洛邑(今河南洛阳)
  秦朝
  秦非子、嬴渠梁
  嬴政
  公元前221年
  秦(秦国,今天甘肃天水),
  咸阳(秦朝,今陕西咸阳)
  西楚
  项羽
  项羽
  公元前206年
  吴中(今江苏苏州)
  西汉
  刘邦
  刘邦
  公元前202年
  芒砀山(今河南永城境内)
  新朝
  王莽
  王莽
  公元8年
  常安(今陕西西安)
  玄汉
  刘邦
  刘玄
  公元23年
  淯水(今河南南阳)
  东汉
  刘邦
  刘秀
  公元25年
  宛(舂陵、新野,河南南阳附近)
  曹魏
  曹操
  曹丕
  公元220年
  邺(今河南安阳)
  蜀汉
  刘备
  刘备
  公元221年
  成都(今四川成都)
  东吴
  孙坚 孙策
  孙权
  公元222年
  吴郡(今江苏苏州)
  西晋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司马炎
  公元226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
  北魏
  拓跋力微、拓跋珪
  拓跋珪
  公元386年
  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北齐
  高欢、高澄
  高洋
  公元550年
  邺(今河南安阳)
  北周
  宇文泰、宇文护
  宇文觉
  公元557年
  关中
  隋朝
  杨忠、杨坚
  杨坚
  公元581年
  关中
  唐朝
  李虎、李渊
  李渊
  公元618年
  晋阳(今山西太原)
  辽朝
  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
  公元916年
  临潢府(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
  北宋
  赵匡胤
  赵匡胤
  公元960年
  宋州(今河南商丘)
  西夏
  拓跋思恭、李继迁、李德明
  李元昊
  公元1038年
  夏州(今陕西横山县)
  金朝
  完颜阿骨打
  完颜阿骨打
  公元1115年
  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
  南宋
  赵匡胤
  赵构
  公元1127年
  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元朝
  孛儿只斤·铁木真
  孛儿只斤·窝阔台
  孛儿只斤·蒙哥
  孛儿只斤·忽必烈
  公元1271年
  漠北(今蒙古国境内)
  明朝
  朱元璋
  朱元璋
  公元1368年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清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皇太极
  公元1644年
  赫图阿拉(金兴京,今辽宁新宾),
  盛京(清,今辽宁沈阳)
  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
  返回顶部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称王称帝政权始于"五胡十六国",西晋时期北方塞外(有时包括蜀地)北方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时代。时间跨度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刘渊之子刘聪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这100多年时间政权更迭,征战不休。
  在入侵中国北方的众多游牧民族中,匈奴、鲜卑、羯(匈奴别支)、羌和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巴氐、仇池氐)五大胡人部落合称为"五胡",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还有丁零族(翟魏)、北马兰羌、巴、卢水胡、杂胡、铁弗、乌桓、九大石胡、姜、扶余、坚昆等族。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北燕等)。"十六国"因北魏史学家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个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巴氐)、前赵(匈奴)、后赵(羯)、前凉、前燕(鲜卑)、前秦(氐)、后燕(鲜卑)、后秦(羌)、西秦(鲜卑)、后凉、南凉(鲜卑)、西凉(氐)、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及夏国(匈奴)等国。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此外影响较大的还有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西燕、吐谷浑、西蜀和翟魏等,实际远不止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各政权列表
  序号
  国名
  建国时间
  灭亡时间
  国祚/传帝
  开国皇帝
  民族
  都城
  今地
  统治区域
  1
  前赵   304年   329年   历二十六年,传四主   刘渊   匈奴族   平阳,   后迁长安   山西临汾西北   今陕西渭水流域及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分。   2
  成汉   304年   347年   历四十四年   李雄   巴氐族   成都   四川成都   3
  前凉   314年   316年   历六十三年,传七主   张寔[shí]   鲜卑族   姑臧   武威市凉州区   今甘肃西部、新疆东部、宁夏西部。   4
  后赵   319年   351年   历三十三年,传五主   石勒   匈奴族   襄国   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和江苏、安徽、甘肃、辽宁一部。   5
  前燕   337年   370年   历三十四年,传三主   慕容氏   鲜卑族   龙城,   后迁蓟,   后又迁邺   辽宁朝阳   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辽宁之大部。   6
  前秦   350年   394年   历四十四年,传六主   符洪   氐族   长安   今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河南、四川、贵州、江苏、安徽、湖北、辽宁之大部。   7
  后秦   384年   417年   历三十四年,传三主   姚苌   羌族   长安   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一部分。   8
  后燕   384年   407年   历二十四年,传四主   慕容垂   鲜卑族   中山   河北定县   今河北、山东、山西诸省及河南、辽宁一部。   9
  西秦   385年   431年   历四十七年,传四主   乞伏国仁   鲜卑族   勇士川   后迁金城,   又迁苑川   甘肃榆中东北   今甘肃西南部。   10
  后凉   386年   403年   历十八年,传三主   吕光   鲜卑族   姑臧   甘肃武威   今甘肃西部,宁夏西部,新疆东部。   11
  南凉   397年   414年   历十八年,传三主   秃发乌孤   鲜卑族   廉川堡   后迁西平   青海乐都东   今甘肃西部和青海省一部分。   12
  南燕   398年   410年   历十三年,传二主   慕容德   鲜卑族   广固   山东益都西北   东至海,南滨泗水,西至巨野,北临黄河。   13
  前凉   400年   421年   历二十二年,传二主   李暠   汉族   敦煌   甘肃敦煌   今甘肃西部。   14
  夏国   407年   431年   历二十五年,传三主   赫连勃勃   匈奴族   统万城   后迁安定   后迁平原   陕西横山西北   今陕西和内蒙一部分。   15
  北燕   407年   436年   历十年,传三主   高云   匈奴族   龙城   辽宁朝阳   今辽宁西南部和河北西北部。   16
  北凉   401年   439年   历四十三年,传三主   沮渠蒙逊   卢水胡   张掖   后迁武威   姑臧   今甘肃西部、宁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   对中国历史产生影响的少数民族政权   古汉人与古少数民族在战争中交错发展融合,建立了超过53个政权,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中华民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匈奴、鲜卑等也在融合中消失。有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中国历史造成了深远影响。   朝代   民族   起止   都城   开国皇帝   帝系   国祚   北魏   鲜卑族   386年~534年   平城   拓跋珪   传17帝   历171年   东魏   鲜卑族   534年~550年   邺城   元善见   传1帝   历17年   西魏   鲜卑族   535年~556年   长安   元宝矩   传3帝   历22年   北齐   鲜卑族   550年~577年   邺城   高洋   传6帝   历18年   北周   鲜卑族   557年~581年   长安   宇文觉   传5帝   历25年   辽朝   契丹族   916年~1125年   皇都   耶律阿保机   传9帝   历210年   西夏   党项族   1038年—1227年   兴庆府   李元昊   传10帝   历189年   金朝   女真族   1115年~1234年   上京   完颜阿骨打   传10帝   历119年   元朝   蒙古族   1206年~1368年   大都   忽必烈   传11帝   历98年   清朝   满族   1636年—1912年   北京   皇太极   传11帝   历268年   嘻嘻网备注:有部分学者称元朝、清朝不是中国的朝代,崖山后无中华,那时候中国是亡国了,也有学者驳斥元清非中国谬论。中国历史上由农民建立的政权正史里算的有刘邦的汉朝,朱元璋的明朝。他们相似地对知识阶层怀有不信任和一种嫉妒恨的感情。比如流氓无赖出身的刘邦在士人帽子里撒尿;尤其是出身最贫贱的,当过和尚和乞丐的朱元璋更是怀疑屠杀士人,庭前杖毙大臣;反倒是贵族们建立的朝代,比如隋朝,唐朝,对这个知识阶层是尊重的,这个现象值得思考。   来源: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   http://114.xixik.com/chinese-dynasties/   中国朝代前缀的含义   返回顶部   中国历史朝代里的西周东周,西汉东汉,南朝北朝,西晋东晋,南宋北宋是后人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称呼的,南北东西怎么来区分的?   嘻嘻网历史组编辑部经过考证,宋代及宋代以前,大小国家的国号都是依照地望取的。春秋国家诸如晋、宋、汉、周、赵、魏、楚、吴等等这些明星国号(为什么"秦、晋、齐、楚"这四个封号中当皇帝的最多?)在后代也经常反复出现,就是因为后代建国或者起兵或者领袖的封地,都在这些古老的区域内。   为了表达自己的传承,当然绝大部分就是刻意追祖认宗彰显血统高贵,嘻嘻网举例来说比如匈奴人刘渊自认是刘禅的后人,嗯,就是那个乐不思蜀的扶不起的阿斗,建立的政权也叫"汉"。后世的一些朝代依照地望起名,势必跟前朝同名,因此中国好多朝代名称并不是只有一次使用,所以史学家往往在前面加一些词以示区别,比如五胡十六国时代的政权几乎都加了前缀以示区分: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等。五代十国的时候,梁唐汉晋周前都加了一个"后"字,同样的还有努尔哈赤建立的金,历史上亦称为后金,区别于女真族与宋朝同一时代的金朝。   有时又以统治的中心来区别,比如两汉,为了有所区别,因为刘邦建立的汉定都是在长安,而刘秀重建的汉定都在洛阳,由于洛阳在西安以东,于是就把刘邦的汉称为西汉,刘秀的汉为东汉,同样的情况还有西晋和东晋,北宋和南宋的划分。当然这些全部都是现代人或者后世人对以前的称呼,当时不会这么叫的,只会自称大汉,大宋,大周之类的。嘻嘻网历史编辑提醒如果穿越过去务必注意,:)避免暴露身份。但有一个例外,就是西夏,因为当时夏国在北宋西面,当时就已经有宋人称夏国为"西夏"。   一、"东南西北"都是以都城的位置来区分的,就分成了东西两汉,宋朝、晋朝、周朝皆如是。例如:   1、周朝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后来周建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后人于是根据镐京在西,洛邑在东,史称西周、东周。   2、汉朝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附近),后来刘秀在洛阳(今河南洛阳附近)重建汉。到了三国时期,就把汉称之为前汉,后汉,史称西汉、东汉。   3、晋朝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附近),后来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附近)重建晋,长安在西,建康在动,史称西晋,东晋。   4、南北朝是以他们的统治区域划分,南朝基本是在黄河以南,后来也萎缩到淮河以南。北朝基本是在今中国北方。也可以这样理解,南朝都城,基本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附近),北朝都城,平成(今大同附近),洛阳(今河南洛阳)等,都在建康北边,所以分南朝北朝,出身于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晋书》奉南北朝共为正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   5、宋朝都城在开封(今河南开封),靖康之难后,赵构登基南逃,临安(今浙江杭州)为行在,一北一南。史称北宋、南宋。   这些都是该王朝经过一重大事件导致几近倾覆,但是皇统皇权犹在或者可以复建,但是国都变迁过并且东西南北相距甚远,如西周东周国都为镐京和洛邑,就是长安和洛阳,西汉东汉也是长安和洛阳,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后来史书,更多的是口头上,为了更好的记录描写述说,就用东西南北来区分,让人一看一听,就知道发生在什么时候,历史背景如何。   另外一个朝代的命名在国号前往往加上主体位置,如蜀汉,刘备在四川建立的汉政权,又称季汉。西汉、玄汉、东汉、季汉究竟是什么关系怎么回事?   二、"前"、"后"是以建立的时间先后来划分: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后凉等。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后蜀等。   在朝代里标注"前"、"后"在五胡十六国里和五代十国里非常普遍。不过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十六国里有个叫"前秦"?既然是在秦朝的后边,为什么不叫"后秦"而叫"前秦"?前秦的"前"是指其在十六国中是前,十六国里有两个秦,氐族苻健的前秦和羌族姚苌的后秦。后秦是反前秦建立的,也自称秦,故以前后秦区分。"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且像孙功达《氐族研究》所称,还是"最早尝试由少数民族来统一全国"的历史政权。而"先秦"通常指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之前,特指春秋、战国时期。先秦、秦国、秦朝、前秦、后秦、西秦是什么关系?   中国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尊号   返回顶部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自称"始皇帝"。说文曰:"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皇帝之制,始于秦,始皇帝政制之,乃取三皇五帝之名。   皇帝自称"朕","寡人","官家"等,皇帝之言曰"谕",皇帝之命曰"诏"。他人对于帝王一则不但不好直呼其名了还要避讳,二则后世皇帝名字多用冷僻字不好称呼,因此对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庙号和谥号联系在一起。谈中国历史,必定也无法绕开庙号、谥号、年号这几个字眼,但是一般的人根本搞不清楚这几者之间的差异,并且经常混淆。那么嘻嘻网历史编辑部就来为读者厘清庙号、谥号、年号、尊号四者的概念、渊源和区别。   简单地来说,比如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就是年号,武则天就是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 Khan)也是尊号。一般唐朝之前的皇帝谥号用得多(汉文帝、汉武帝),后来唐朝后的皇帝一般用庙号(唐太宗、唐玄宗),而明清"一帝一号"则年号更深入人心(万历皇帝、康熙皇帝)。   以唐朝明星皇帝李世民举例,说他的庙号,谥号,年号,尊号。我们一般称呼李世民为"唐太宗李世民",太宗是其庙号,唐是国号;李世民执政的年号是"贞观"——"贞观之治"是中国著名的盛世;而谥号评价李世民的是非功过,在死后根据他生前的所作所为给出的一个具有评价性质的称号。李世民最初的谥号是"文皇帝",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到了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又加谥为"文武大圣皇帝",直到天宝十三年(754年)最终的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当然这个称呼世人没法叫,也记不住,就不流行了。这种缠脚纱般的加法彻底把谥号玩坏了。唐朝灭东突厥后,李世民获得"天可汗"的尊号,成为了当时天下的共主的意思。   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帝王驾崩后,子孙在太庙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当时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商朝灭亡后,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始皇帝建立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周朝到秦朝时期,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所以秦始皇既没有庙号,也没有谥号,就简简单单的"始皇帝"——所以后世叫"秦始皇"。   西汉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历代庙号并无严格规定,早期都是一、两个字,亦非每位皇帝都享有庙号,只有成就突出的帝王才能拥有,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删减和重新拟定,西汉皇帝里真正有庙号的只有四个: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东汉有庙号的也只有三人: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东汉的其他几个皇帝: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祜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但这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可见早期皇帝干得合格才有庙号,但是皇帝基本都有谥号,所以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就是XX帝。   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随着天下动乱、礼崩乐坏,庙号也跟着泛滥了。除了某些亡国之君和政变中被推翻的皇帝外一般都有庙号。在曹魏时,却有三代庙号相继称祖:曹操(武帝)为太祖,曹丕(文帝)为世祖,曹叡(明帝)为烈祖,即所谓"曹氏三祖"是也。祖严重通胀,都不屑于称宗了。故而唐刘知几《史通·称谓》云:"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降及曹氏,祖名多滥"。意思是两汉时期庙号是名副其实的,庙号"祖"的泛滥始于曹魏。曹叡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被后世嘲笑。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除去祖宗庙谥》亦有"称祖之滥,始于曹魏之三祖"之议。称宗之情形更滥,顾炎武批评道:"王莽尊元帝庙号高宗,成帝号统宗,平帝号元宗,中兴皆去之。……称宗之滥,始王莽之三宗。"   都说庙号是帝王死后,子孙和臣子给的,在帝王生前是不知道的。那么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即《史记》)是在汉武帝刘彻活着的时候写成的,为什么里会用"武帝"称呼刘彻?那是《太史公书》完成后,经后人多次修订。在后人眼里,曾经的"今上"刘彻自然就应该修改为"武帝"。汉朝的谥号有点意思,除了刘邦和刘秀,其他人谥号里都有"孝"字,是因为汉朝以孝治国。再比如谏臣魏征也不知道李世民死后是太宗,那么记录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谏太宗十思疏》是怎么回事呢?这也不是魏征自己起的题目。这是清嘉庆年间官修唐五代文章总集《全唐文》(全称《钦定全唐文》)给起的标题。   到五胡十六国乱世时期,胡人的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南朝刘宋也很夸张,搞了高祖、太祖、世祖三个庙号;齐、梁、陈都各搞了两个祖。北魏最厉害,一下子有四个祖。另一个乱世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也是如此。到五代时"城头变幻大王旗",大家都是草头王,天下更易五代九姓十四帝,也没个始受封和始受命啥的,但后梁朱温、后唐李克用、后周郭威等为太祖,而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等为高祖。   到了唐代,庙号滥情尤甚,是皇帝都有庙号了。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三祖》则有"自李唐始无代不称宗,其滥斯极。除一祖之外,其余诸帝,不问有功与否,莫不称宗"之讽。加上谥号开始变长,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时至唐朝,某些皇帝由于某种原因亦无庙号,如武周皇帝武氏,退位还政于李氏后,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去世后遗诏省去帝号——"则天大圣皇帝",称"则天大圣皇后",这就是后世称之"武则天"的由来。故而刘知几云:"历观自古称谓不同,缘情而作,本无定准。"   庙号里的"祖"和"宗":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一般来说"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礼记》云:"祖有功,宗有德。"汉应劭注:"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唐颜师古注:"应说非也。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宋刘攽则云:"颜说非也。始受命称太祖耳;有功亦称祖,商祖甲是也。"清方苞撰《谥法》云:"祖者始也,故宗无定数,祖一而已。"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   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除了上述说过的高祖、太祖、圣祖外,太宗代表发扬光大;高宗代表着这个朝代由盛转衰;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肃宗有中兴意愿却没有成功,有心无力;宪宗、宣宗、景宗有功有过;宁宗过于懦弱;德宗遭遇动乱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转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文弱无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顺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惠宗治国无方,江山残破;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代宗"这个庙号始于唐朝,给李豫立庙号"世宗"为了避讳李世民用"代宗"代替,明朝山寨了个"代宗"过来给朱祁钰,被王夫之讽刺不学无术。王夫之《读通鉴论》:"唐讳世,代宗犹言世宗,近人欲以加景皇帝,其不学如此。"   一朝二祖三祖:一般开国皇帝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清太祖努尔哈赤;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开国皇帝为太祖者有19位(石虎、乞伏炽磐、刘义隆不是开国君主),被追尊为太祖者有21位。开国皇帝为高祖者有16位,被追尊为高祖者有3位。唐、宋两代,一般是一祖而多宗。汉朝刘邦庙号太祖,非高祖,司马迁将刘邦事迹写入《史记》时称其为"高祖本纪",而后世更是误认为刘邦是汉高祖,其实连司马迁都未曾称呼刘邦为汉高祖。刘秀庙号世祖,一朝已有二祖。或可解释为刘邦乃西汉始祖,刘秀乃东汉始祖,刘秀虽然没有改朝换代,但是他这个皇帝位置并不是祖先给的,而是靠自己打下来的,世祖实至名归。   偶尔亦称某宗为祖,以示特别尊崇之意。如北宋绍圣时,称赵祯为仁宗,而又称仁祖。元、明、清三代,变化更多。如元代既称成吉思汗为太祖,又称忽必烈为世祖;明代既称开国之君朱元璋为太祖,又称第三任皇帝朱棣为成祖(最早是太宗),"成祖"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庙号,"成祖"以此赞扬明成祖开创了小宗继承大统的先河(本来帝统属于建文帝一脉)。清朝既称后金奠基者努尔哈赤为太祖,但是清朝创立者皇太极已经是太宗了,又称福临为世祖,复称玄烨为圣祖,由此构成满清奇葩的一朝三世祖。其实满清入主中原功劳最大是多尔衮,六岁的福临何德何能敢于称世祖?当然"下属有功全仰仗圣上指挥有方"。玄烨不过是个守成之君,不但没做开疆拓土之事情,还开启了胜利割地的先河,就因为这"神圣"的丰功伟绩称"圣祖"?比起汉朝对庙号的谨慎和严控,后世却搞批发般令人感慨,怎么历史越发不要脸?这都是哪来的自信?   不止一个庙号:一般而言,每位皇帝只有一个庙号,但亦有例外。比如明朝朱棣有成祖、太宗两个庙号;亡国之君朱由检甚至有毅宗、怀宗和思宗三个庙号,乃是由于都中人士曾先谥为怀宗,盖有怀念之意;南明福王(朱由崧)由高弘图等尊之为思宗,亦有思念之义;后赵之龙疏议思字不美,次年再改毅宗。隆武帝即位后,改为威宗。在北方,清军在吴三桂带领下,打着替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入关的,给上了怀宗。但后来又去除了怀宗庙号,改为庄烈帝。直到民国,崇祯帝才又被公认为庙号为明思宗,原因就不言自明了。得庙号者皇帝也,而后妃王侯皆不得与也。当然有些生前没做皇帝的,死后给追尊为皇帝的,如曹操、司马懿司马昭父子,多尔衮等也有庙号。   谥号: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汉复其旧,历代因之, 至清止。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依据生平业绩,根据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根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的考证,谥号制度的形成,应该起源于西周中期,这种观点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业绩、道德修养给予一种评判性质的称号以褒贬善恶,相当于一个人的盖棺定论,称为谥或谥号。   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郑玄注云:"谥者,行之迹也"。 《五经通义》:"有德则谥善,无德则谥恶,故虽君臣可同。"   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为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大逆不道,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呃……要不然,我们就能见到像英国"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法国"查理五世"、"路易十三"这样的叫法了。汉朝搞复古,又开始实行了谥号,汉倡导以孝治天下,除了刘邦外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的仁政时期,史称"文景之治"。再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这也是他留给历史最大的名号,至于说"汉世宗",很多人就莫名其妙了。而"汉武大帝"这种莫名其妙地说法只存在于中国电视剧里,中国历史剧的编剧们永远是这么脑洞大开,天马行空,实则没文化。三国的文艺片里在直呼汉朝末代皇帝刘协为"献帝",难道刘协未卜先知,早就想把皇位献出来?号称汉室之后的刘备方面在曹丕即位后就让刘协"被殉国",上谥号"孝愍皇帝"。"愍"在谥号中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表明这个皇帝在位的时候,国家不安宁。十多年后的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三月庚寅(4月21日)刘协终于寿终正寝了,魏明帝率群臣亲自哭祭。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上谥号为"孝献皇帝",这就是"汉献帝"这个谥号的来历。末代皇帝善终的寥寥无几 ,汉献帝算是受到礼遇的。   谥号字数越来越长: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比如隋朝以前,皇帝的谥号很短,一般称谥号。如:刘恒,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史称"汉文帝";司马炎,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杨坚,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史称"隋文帝"。自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发生了改变。开始还算正常,李世民死后谥"文",不出意外的话,"唐文帝"就能像汉文帝、隋文帝那样名垂千古。可他子孙偏要添乱,可能觉得皇帝太伟大太光辉了,单个字无法形容其伟业,谥号发展到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谥号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于是674年他被加谥为"文武圣皇帝"。然后749年又被加谥为"文武大圣皇帝"。最后754年又被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那之后的皇帝们愈演愈烈,直接可以用来填词hip-hop了。我们显然不能再用谥号称呼皇帝了。好在也正是到唐朝,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于是我们的历史名词里少了个"唐文帝",多了个"唐太宗"。   一代女皇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到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著作郎吴兢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特用"则天"二字,来称呼这位既是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这是"武则天"这个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现,但这种称谓并未从此流传开来。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在《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她的称谓依然还是什么皇后、皇太后或天后之类的。"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近代对她的评价逐渐升高以后才随之流行的,尤其是中视的电视剧《一代女皇》更是让这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家喻户晓。   到了明清,谥号已经跟缠脚纱一样又臭又长,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慈禧太后到了廿五个字,完全是拍马屁到极致了。清朝皇帝在谥号上不要脸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像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谁记得住?肺活量不好能一气读完么?所以就将谥号的重点落在"皇帝"之前的最后一个字上,比如清宣宗谥号最后一个字为"成",就叫"清成帝",而他的年号是道光,叫道光皇帝,多么简单易记。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皇帝大多以谥号或庙号相称,但明清朝皇帝多以年号称呼的原因。而明清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就用年号称呼。   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南明上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赠崇祯帝的谥号为"庄烈帝"。   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一般由礼部(礼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赐谥。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无"高",以为开国立朝功最高,故特起名焉,汉高帝刘邦,齐高帝萧道成,秦高帝苻登。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   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明、睿、康、景、庄、宣、懿等都是好字眼,称为上谥、美谥;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清朝汉臣曾国藩因为其平定太平天国、推动洋务运动等一系列卓越的功绩,死后被定谥号为"文正"(整个清朝,也只有八个人获得)。另一位名臣张之洞知道之后,对其他人说,连曾国藩都能得"文正"这样的谥号,我死后看来也差不到哪儿去,结果是,他死后只得了个"文襄"的谥号,别说"文正"了,连李鸿章的"文忠"都比他的谥号高十多个级别。看来人有的时候自我感觉还真不能太良好。   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称为下谥,恶谥。知名的有:隋炀帝、周厉王、汉灵帝。   属于同情的有:哀、思、怀、愍、悼等,称为中谥;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有些谥号本身的意思并不坏,但被用在某个实在不堪的皇帝身上后就没法再用了。例如惠,谥法是"爱民好与曰惠。柔质慈民曰惠",汉惠帝是吕后执政时给亲儿子上的,并不算坏。然而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白痴,后世基本没人用这个谥号了,只有乾隆拿来恶心建文帝——"恭愍惠帝"……类似的还有白痴晋安帝。而恭帝倒是成了亡国之君的惯用谥号,有晋恭帝、西魏恭帝、隋恭帝、后周恭帝等,需要说明的是宋恭帝是朝廷上的尊号,不是谥号。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适用于娃娃皇帝。至于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最初只有"美谥"、"平谥",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并且从此以后,逐步形成了清晰、明确的谥法。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为了达成将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的目的,编写了《谥法解》一书,这本书也成为后世谥法施行时的重要依据。   隋朝杨广最知名的称呼是"隋炀帝",这个炀在谥法里是: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去礼远正曰炀;逆天虐民曰炀;这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其控制的义宁朝廷加的恶谥。其实,杨广还有其他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谥号:留守东都洛阳被王世充拥立的越王杨侗的皇泰朝廷,却给他上了美谥,谥号明皇帝,庙号世祖,即世祖明皇帝,隋明帝,完全是成功二世祖的待遇。巧合的是,王世充篡位建郑,杀害杨侗后,给他的谥号和李渊给杨侑的一样,都是"恭",也就是隋恭帝,隋朝由此有了两个隋恭帝。而夏王窦建德听说王世充篡位后,与他关系断绝,给杨广上谥号"闵",也就是隋闵帝。"炀——重昏暴"、"明——重功业"、"闵——重悲哀"、这三个谥号,贯穿了杨广的一生,或许能盖棺定论。这位罄竹难书的暴君生前励精图治搞"大业",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远征高丽,却不曾为自己建造陵墓;被称为荒淫奢侈,而他的正室萧后始终被宠爱,被尊重。他被弑后,是萧后将其安葬,自己死后又与其合葬。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在中国诸多帝王中,恐怕并不多见。   历史也有开玩笑的一面。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年轻统帅晋王杨广率领50万大军南下灭陈,结束了几百年中国南北分裂,将陈亡国之君陈叔宝等一大批俘虏押往长安。隋朝廷对这位亡国之君以礼相待,把他养了起来。陈叔宝在隋朝也是"乐不思蜀",活了十五年,604年病死于洛阳。也在这一年隋文帝死,杨广即位,追封陈叔宝为长城县公,赠大将军的虚衔,赐谥号曰"炀"。陈叔宝荒淫无度,昏庸不堪,这个"炀"字对他是非常适合的盖棺定论。杨广万万没有想到,死后也会得到这个同样的谥号,和陈叔宝相提并论,并且比陈叔宝叫得响,因为后人一般称呼陈叔宝为陈后主。这是巧合?是误会?还是嘲讽?留待后人去体会了。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因此像赵佶这样的昏君,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庙号"徽宗",史称"宋徽宗"。当谥号失去了最基本的客观公正就变质了,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所以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   绵延几千年的谥号制度没有在最后一个皇帝身上终结,而是由国学大师王国维来收尾。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因为是废帝溥仪没有谥号,但他却给王国维御赐了"忠悫"二字的谥号,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从此,中国古代的谥号制度沉入历史。   年号:是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在民间纪年除了干支纪年,就是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了,如《兰亭序》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桃花源记》之"晋太元中"(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琵琶行》之"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岳阳楼记》之"庆历四年春"(公元1044年),《梅花岭记》之"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武帝以前无年号之名目。汉武帝时期的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在一次狩猎时获得一只"一角而足有五蹄"的兽,故定下年号为"元狩",此前年号是追记的。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一般会熬到次年大年初一,当然也有例外。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称为"奉正朔"。设立新年号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有些皇帝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李治改了十四次年号,他的妻子武周皇帝武则天改年号创下了18个的纪录。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因为"贞观之治"的缘故大概是知名度最高的年号了——堪称坚持品牌,做大做强的典范。再比如唐玄宗兴盛明君时期用的年号是"开元",所以这段时期就被称为"开元盛世"。而在开元29年,唐玄宗认为功业已就,一生中的大事都已经办完,想要开始享受成果,改元为"天宝",唐朝也由此由盛转衰,年号变成了分水岭。   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共有720个左右。通观历代各朝所定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如汉初建、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等。三字年号始于王莽"始建国(公元9年—13年)"。之后又有梁武帝"中大通(529—534年)"、"中大同(546—547年)"等。四字年号较三字为多,始于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440—451年)"。武则天用过不少四个字的——"天策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北宋时,宋太宗"太平兴国"、宋真宗"大中祥符"、宋徽宗"建中靖国"。少数民族政权西夏景宗李元昊的"天授礼法延祚(1038—1048)"和他孙子惠宗的"天赐礼盛国庆(1070—1074年)"则是六个字,创下年号字数之最。至于有学者说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前使用"吴元年",便认为年号为"吴",称之"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一个字的年号,最短的年号"就贻笑大方了。   年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一般而言,同一时间段内年号多而短暂,则折射出神州板荡,国运衰微。公元684年甲申这一年,唐高宗李治由"万岁"而"万年",武则天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中宗,定年号为"嗣圣",继而又废而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改年号为"文明"。未几,干脆取而代之,再改为"光宅"。一年之中,三改年号,折射出谋夺皇权的激烈斗争,这一年七月二十二日夜哈雷彗星出现。   而年号少而长久,则显示出国力隆盛,天下承平。但是也有例外,比如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是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康熙",自1662年壬寅到1722年壬寅,经历了整整一个甲子,长达61年;其次,是玄烨的孙子清高宗弘历的年号"乾隆",从1736年丙寅到1795年乙卯,共60年。两朝虽然自诩"康乾盛世",事实上满清在这对爷孙的统治下正走下坡路。清朝的皇帝虽然都很勤政,但是治理却很烂,但是同一个世界不同梦想,中国落后于平行世界的PK。清末所用"宣统"为最后年号终结了中国封建帝制。   使用年号最多的一年是公元373年,共计有10个。即前秦苻登太初元年;后燕慕容垂建兴元年;后秦姚苌建初元年;北魏道武帝拓拔珪登国元年;后凉吕光太安元年;西燕段随昌平元年;西燕慕容顗建明元年;西燕慕容瑶建平元年;西燕慕容忠建武元年;西燕慕容永中兴元年。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五胡十六国"。使用时间最短的年号是金末帝完颜承麟的"盛昌",仅用了一天不到,金朝就灭亡了。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重要的标志之一。在中国四分五裂的时期,这种现象便经常出现。例如,五代十国时期,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则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同时,诸多地方割据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农民起义军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史家因立场不同,著述所用年号多有歧异。如三国时,陈寿撰《三国志》,以三国年号并列,分别以各自年号纪年纪事;而习凿齿《汉晋春秋》,则认为蜀为大汉延续,故奉蜀汉为正统,用其年号纪年。   年号不仅为纪年之名号,却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内涵和意义。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整理古籍,都不得不予以关注。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3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尚有不少年号在不同时期被重复使用。如"建元"就5次被使用。还有因避讳或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几种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所用"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等。   年号最初的本义是上应天意,下便万民,记录祥瑞,方便纪年。那么什么样的祥瑞可以郑重到计入年号呢?这就要看臣子们如何揣摩上意了。汉武帝时某地挖出过一个青铜鼎,于是改元元鼎;汉宣帝时有人目击了黄色神龙,于是改元黄龙,后世还有青龙、神龙等称号;还是汉宣帝时期,长安未央宫出现露水,众人视为祥瑞,便改元甘露。或许是关中过于干燥了,连降个露水都能称为祥瑞。而且不光是汉宣帝,后世曹魏的曹髦、前秦的苻坚都用过这个年号。祥瑞可以是某种罕见的动物或器物,可以是气候现象,甚至也可以是仙人下凡,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就曾用"太平真君"来作年号。   两汉期间的皇帝一般都是用一个表示重新开始的词作自己的第一个年号,比如汉武帝后的汉昭帝,第一个年号是始元,在后面的汉宣帝首个年号是本始,东汉光武帝的建武,汉安帝的永初。这些年号都有告别旧帝、开启新朝的涵义。除了首个年号,后来想换年号的时候,如果没有什么像样的祥瑞,就会再另找一些表达新开端的词,尽量包含"建""元""初""光"等词。   南北朝以降,能表示初始的词基本用光了,各地上报的祥瑞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不靠谱,让皇帝应接不暇。所以后面的年号不再拘泥于旧义,像上面提到的佛系皇帝萧衍,大量使用佛教词汇来做年号,表达内心的一些期许。只是绝大多数皇帝不会选佛经,而是从《周易》取材,比如隋炀帝杨广的大业,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唐懿宗李漼的咸通都是取自于此书。事实上唐朝皇帝的每个年号都与《周易》都或多或少有些关系。   新皇帝大量使用期许国泰民安的词语来做年号,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后周太祖郭威的显德,宋神宗赵顼的熙宁等等,当然新帝的心愿能不能达成,都看上天造化了。两宋时期,西夏、辽、金并立,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彰显正朔,大量使用包含"天""大""正""统"等字的年号,在年号上费了不少心思。结果证明他们这都是白费力,被蒙古人一锅烩了。   元朝以武立国,且皇位更迭频仍,皇室混乱不堪。但元人在年号用词上面却极为平和,中规中矩,效仿汉人大量引用《周易》中的词汇来做年号。比如忽必烈的至元,元仁宗的延祐和泰定帝的泰定等,这些词都出自《周易》。蒙古人对此书是情有独钟,不光是年号,连国号都取自《周易》的"大哉乾元",国都内各个城门的名字也都取自此书,像现在都还存在的地名健德门、安贞门、光熙门等,都是蒙古人根据《周易》取得。   帝王年号于选词择字十分考究,须经重臣集议、反复筛选,要求字意吉瑞、词意隽永,多用"天、大、太、应、元、中、永"等字开头。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天(122次),以"天"字开始之年号,达66个之多。其次是"建"字打头者,有30个;以"永"字作首字者有28个。用"隆"字的年号19个;有"龙"字的年号有13个,有"凤"字和"皇"字的年号各有11个。由于择字范围狭窄,历代年号重复使用现屡见不鲜。如用 "建兴"11次,为使用次数之最;"太平"出现9次;"建武"年号曾出现7次;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等年号亦分别曾被6位皇帝所用。   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宋朝年号最喜欢用"祐"字,一共用了七回,然后就是兴、熙和元,这三个字,也用了五回。宋初关于年号的使用,还闹了次乌龙事件。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二个年号"乾德"跟后蜀割据政重名,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自此定下重用儒臣之策。后来明朝朱棣"永乐"这个年号知名度很高,还有天顺,正德,其实被此前多个政权用过。明熹宗朱由校天启这个年号,元末农民起义的徐寿辉就用过,还能追溯到南北朝梁的残余政权,割据政权南诏,可大明也没说啥,将错就错,也就过了。   明清两代的皇帝人们习惯称以他们的年号。朱元璋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加上明清的皇帝登基时大多都已成年,对年号的选择上有很大发言权,故明清的年号在选择上都慎之又慎,基本上不会选前朝用过的,且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比如万历帝,崇祯帝,康熙帝,雍正帝等,这个在皇帝在世也可以称呼。比如朱棣朝的修的典籍叫《永乐大典》,玄烨朝编纂的字典叫《康熙字典》。明清两朝年号出现例外的只有三次:   ①是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去,经"夺门之变"重新登基后没有沿用以前的"正统"年号,改为"天顺",毕竟中间隔着各"景泰";果然历经波折、后来复位的明英宗老实了很多,从年号中就能看的出来,做事情要顺着天意,不再像着年轻时候那般轻狂随意了,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他去世前废除了殉葬制度——"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   ②是清朝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由"天聪"改元为"崇德",不过当时满清尚未一统中原,所以此时的历史记载还是使用"崇祯";   ③是辛酉政变之前,八大顾命大臣原定年号为"祺祥",仅仅存在了60多天,在政变后被两宫与恭亲王改为"同治",当时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意为共同治国。然而这些都是极特殊的情况。   除此之外,明清两代均都是以年号贯穿皇帝执政始终。而且一帝一年号更容易对应,比如说嘉靖、雍正,我们都很容易分辨出来,但是如果光说"世宗",那嘉靖和雍正都是"世宗",连朝鲜都有世宗就陷入混淆了。所以如果是一帝多年号的情况,用庙号好分辨皇帝,庙号必须加朝代名,不然会混,比如明太祖,清太宗。幸亏清朝不用谥号了,不然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简称"清纯皇帝",真让人随时随地受不了。   所以综合一下,如果你是个清朝子民,生于康熙8年,死于乾隆22年,活了80多,高寿。你死后没两年,有人问你孙子你生卒日。他用谥号就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恭德大成仁皇帝8年生。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死后,第22年卒。注意,你还不能说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22年卒,因为当时乾隆还没死,所以他的谥号你不知道。庙号短点,但是道理一样,皇帝还没死,难道穿越到后世么?

类似林中小屋的电影(10部密室逃生电影)类似林中小屋的电影(10部密室逃生电影)你有多久没有在看电影的时候,狂飙肾上腺素,心脏狂跳了。今天君君推荐一波密室逃生的电影,绝对酸爽!前面高能,准备发车!1。电锯惊魂2004豆瓣苦瓜的功效与作用(苦瓜正当时泻火又消暑)苦瓜的功效与作用(苦瓜正当时泻火又消暑)在酸甜苦辣咸这五味之中,苦或许是最不受待见的味道,很多人希望一直品尝各种清甜的味道。这般滋味,浓缩到生活中的食材苦瓜身上,更为贴切。苦瓜的苦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是什么(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见的表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是什么(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见的表现!)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以侵犯关节为主要特征累积全身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为百分之0。350。4。女性的发病率要高于t型热电偶(AD8495T型热电偶接口芯片)t型热电偶(AD8495T型热电偶接口芯片)热电偶是一种常见又经济的宽温度范围精确测温手段。T型热电偶(铜康铜)具有灵敏稳定易制造防湿的特点印刷电路板的铜到铜连接则消除了等温块的必特罗凯的价格(肺癌药价格下跌)特罗凯的价格(肺癌药价格下跌)医学的进步,崛起的免疫治疗和层出不穷的新药,让很多人看到了肺癌治疗的希望。如果说是药厂医学专家和国家药监局等各方的通力合作,让癌症不再可怕。药价就是通培养的英语(培养的英语怎么说?)培养的英语(培养的英语怎么说?)培养的英语怎么说Foster释义促进助长培养鼓励代养抚育音标英fst(r)美fstrTrain释义教育培养训练培训接受训练音标英tren美trenE红细胞的作用(年龄相关的功能衰退不要怕!)红细胞的作用(年龄相关的功能衰退不要怕!)本文为转化医学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Catalina导言衰老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对于很多疾病来说,其发病率与年龄的增长密切相关。近期品牌诊断(品牌诊断是什么?)品牌诊断(品牌诊断是什么?)企业发展的五个关键01产品有市场需求且可持续发展,可创造利润。02形象有文化,有服务,有品牌形象。03运营有运营推广的团队或具体方案,有经营模式系统。0北海红树林(广西北海有一片红树林)北海红树林(广西北海有一片红树林)初夏的北海是风情万种的,漫步在金海湾红树林蜿蜒曲折的木栈道上,小小的招潮蟹,在湿地里畅快地玩耍着,红树林里栖息着各种各样的海鸟,最多的是白鹭鸟,良地球表兄弟(宇宙中存在121个地球表兄弟)地球表兄弟(宇宙中存在121个地球表兄弟)艺术家描绘的围绕气体巨行星运行的系外卫星。科学家已经检测到了121个这样拥有类地卫星,且位于宜居带内的系外气体巨行星。NASAGSFC即使登革热是什么病(登革热到底是什么病?)登革热是什么病(登革热到底是什么病?)据健康时报报道截至7月3日,新加坡过去一周共报告1468例登革热病例,创历史新高。据CNN报道,2020年以来,新加坡累计报告超1。4万例登革
殿试记录(古代殿试唐代初创一直到了明代的时候才完备)殿试记录(古代殿试唐代初创一直到了明代的时候才完备)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之中,殿试作为了当时最高的考试等级,这也是能够与皇帝见面的一个环节。殿试并不是科举出现之时才出现的,在唐代的时候什么是熟女(你觉得熟女的哪一点吸引到了你)什么是熟女(你觉得熟女的哪一点吸引到了你)什么叫熟女,意思是成熟的女人,给人的感觉是优雅自信,懂得生活,并享受生活。是指脱离了少女时代的单纯娇羞,具备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经济独立,遇铜陵模式(拆解铜陵模式)铜陵模式(拆解铜陵模式)位于铜陵市铜管区的六国化工铜陵,因产铜而得名,早在3500年前,这座城市就已经做起了采矿生意。发展至今,铜陵已经成为了一座工业化率达到60。3的地级市,第二上海市宾馆(上海高性价比酒店)上海市宾馆(上海高性价比酒店)比起北京来说,上海的酒店选择性更宽泛一些,毕竟经济与金融中心的城市。浦东陆家嘴是上海金融贸易中心,各种奢华型酒店琳琅满目,让人瞬间觉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小吸血鬼(纯爱喂养一乖软小吸血鬼)小吸血鬼(纯爱喂养一乖软小吸血鬼)喂养一只乖软小吸血鬼by月见茶喂养一只吸血鬼,需要做哪些准备?一座幽静无光的古堡(没有也可以)每日早晨的鲜血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随时随地的抱抱()便什么病可以办理病退(哪几种情况下可以申请病退?)什么病可以办理病退(哪几种情况下可以申请病退?)企业职工提前退休一般有分为四种情况内退退职病退特殊工种。今天小龙虾和大家分享下提前退休中的病退知识点。什么是病退病退指的是还没有达到做黄金饺(黄金蛋饺漂亮又好吃)做黄金饺(黄金蛋饺漂亮又好吃)过年必备的蛋饺,用电饼铛做,一锅出三个,十分钟做一大盘。收藏本菜谱黄金蛋饺图文泽瑞妈妈猪肉馅180克鸡蛋5个莲藕80克玉米淀粉1茶匙葱适量蚝油1茶匙生六合拳彩(浅谈心意六合拳追风赶月!)六合拳彩(浅谈心意六合拳追风赶月!)追风赶月也是卢氏心意拳入门老三篇之一,有的叫纫劲,属于鸡形,也叫鸡步撩阴。虽各家练法不太一样,但是大同小异,以攻下盘为主。心意拳有上打咽喉中击心巨春雷爆料全文(巨春雷发文爆料)巨春雷爆料全文(巨春雷发文爆料)近日巨春雷在网上又爆出一条关于姚晨和凌潇肃离婚前出轨的消息,引来一片哗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姚晨被爆料和凌潇肃婚内曾多次出轨?巨春雷在9月17日13大连女子骑警(超靓!大连女子骑警队)大连女子骑警(超靓!大连女子骑警队)五一黄金周,美丽的大连风景如画,游人如织。一道靓丽流动的风景线非常抢眼,那就是大连女子骑警队,在绿草如茵的星海广场人民广场上,被誉为华夏警花第一吸血鬼鱼(吸血鬼鱼,真的好牙口)吸血鬼鱼(吸血鬼鱼,真的好牙口)这是潜水游世界第7802次分享文章来源公众号好奇心实验室(IDfeizhengchang123)中国人不太熟悉七鳃鳗(民间送外号僵尸鱼吸血鬼鱼)。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