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对汽车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 要:本文对汽车专业实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述,并分析具体问题和解决办法,以期保障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权益。
  关键词:汽车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一、汽车专业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一)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要灵活安排汽车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对汽车大修、竣工检验、职业健康、安全操作等课程知识进行全面实践,达到初、中级技能标准,从而有效突破常规授课模式的局限,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习与工作同步、理论与实践并重。同时,也应邀请企业技能专家进校做兼职教师,为学校理论教学提供指导,促进學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现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实习的有效融合。
  (二)按汽车专业能力模块开发设计专业课程
  一些学校的汽车专业引进了世界先进的教学资源并进行二次开发,还借鉴职业教育较为先进国家的经验,面向汽车专业相关的岗位,综合汽车控制、机械制动、检测诊断等技术,根据汽车生产流程整合课程资源,开发了汽车发动机电控实训、机械制图绘图、汽车构造、汽车故障检测技术等核心专业课程。其中,汽车发动机电控实训等7门课程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汽车维修工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对应,打通了双证融通渠道。
  二、构建制度体系,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教师主导教学进度
  学校要安排具有成熟车辆维修技术、高度责任感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导教学进度,全程指导学生。另外,教师必须以一定的周期和频率深入企业,充分了解实习学生的理论水平、实习质量、团队协作、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真实状况。教师要引导学生组成实习小组,选出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由其辅助教师对小组学生进行规律性、制度性的培养,同时辅助企业完成工作任务,确保学校、企业、学生的目标实现。
  (二)企业进行实习辅导
  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要接受企业的部门主管、技术员的实习辅导,认真学习汽车构造识别、故障检测、整车检修等专业知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比如,有些学生对汽车电路缺乏充分的了解与直观的认识,企业相关人员可给学生讲解具体的知识和操作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
  在工学结合教学开展期间,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通常按月进行评价,期末加权汇总,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在评价过程中,要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作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中,学校教师评价的比重约为40%,企业工作人员评价的比重约为60%。
  三、重视解决工学结合中的问题
  (一)企业重视程度较低
  当前,教育行政部门和一些职业院校对工学结合的兴趣较大,但一些企业却往往只重视形式,导致工学结合难以深入进行。比如,某汽车专业工学结合试点班有60名学生。在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实习时,企业以保护商业机密、岗位放开有困难等理由,或是出于对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将学生安排在一些边缘岗位上。有些企业甚至将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安排学生去做无技术含量的大量重复性劳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习质量。
  校企双方应坦诚交流,特别是企业方面要加强对实习学生实践操作的指导,对于经济效益的增长要有长远规划,在协助学生提高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长期任职企业,实现对企业长远经济效益的追求。另外,工学结合教学的拓展,也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介入,为校企双方有序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提供保障。
  (二)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企业经常将实习生安排在安全保障存在问题的岗位上,因此,学生的实习往往伴随着安全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在用工分配中充分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则,尽量确保各个实习岗位的安全条件达到法律要求,或者为学生办理必要的保险,或将学生分配在安全风险较低的岗位上,从而在源头上确保实习学生的安全。
  (三)合理分配生源的问题
  当前,单个汽车相关企业能够接收学生实习的岗位数量总体有限,这就使得同一个班的学生会被分配到多家企业中实习。而企业实力、基础条件、技能要求、岗位特点等各个影响因素,都会导致学生的实习薪酬和实习质量的差异比较明显。因此,在给学生分配实习单位时,需要学校和企业进行反复沟通,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特长、优势与企业的岗位要求进行匹配,同时也要重点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企业、岗位的选择。对于基础条件较差、岗位分配不合理、安全条件不达标,以及不愿意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的企业,要适时暂缓甚至中断合作,以切实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并有效保障学生的劳动权益。
  对于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是学校需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提高对工学结合的重视程度,从不同角度提升教学服务质量,找准校企双方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并善于利用国家政策,积极调动汽车相关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兴趣;二是企业要请法务部门,拟定合作合同,从法律的角度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权益和责任,确定三方均可接受的约束条件,有效促进工学结合的开展,切实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石磊,曹盼盼,沈江洁,陈立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9(2).
  [2]王坤.试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学生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2019(22).
  [3]谢政权,肖子蕾.高职汽车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47).
  [4]曹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电工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与改进[J].现代职业教育,2018(28).
  [5]肖福文.汽修专业"五环递进·双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与实践[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8(12).
网站目录投稿: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