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赣鄱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传承研究


  文其云?唐业茂
  摘 要:笔者对江西省内一些高职院校赣鄱工匠精神传承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赣鄱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烙印理论指导下的传承策略。
  关键词:赣鄱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 传承 烙印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赣鄱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传承研究"(课题编号:19YB324)和2018年度九江职业大学校级课题"赣鄱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JZD-18)的研究成果。
  一、赣鄱工匠精神的概念
  赣鄱工匠精神是赣鄱文化与赣鄱传统技艺的结晶,是赣鄱工匠在传承发展技艺过程中形成的独有精神和品质,表现为"勇于创新、务实求真、埋头苦干、精益求精"。
  二、赣鄱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传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于将赣鄱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念融入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江西省的职业院校做了许多尝试。例如,九江职业大学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与"工匠讲堂";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陶瓷设计与工艺等4个非遗特色专业。但是总的来说此项工作基本处于摸索阶段,覆盖面较小、碎片化。
  课题组对江西省内8所高职院校部分领导、技能大师、教师进行访谈,收集有效记录65份;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有效问卷426份。对访谈记录、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后,认为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学校缺少对赣鄱工匠精神传承的设计,没有传承方案
  近年来,赣鄱工匠精神的传承得到了大家的重视,但一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思维还没有转变过来,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方面均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较少体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更没有制定出赣鄱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传承的方案。
  (二)学生缺少对赣鄱工匠精神的认知,重技能轻素养
  首先,多数学生认为学好技术最重要,"虚无的"赣鄱工匠精神似乎只是一时的宣传,与自己无关;其次,高职学生一般在2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难考虑到精神传承问题;最后,社会对赣鄱工匠精神的认可度还不高,学校缺少传承赣鄱工匠精神的环境,部分教师缺乏满足赣鄱工匠精神要求的职业态度。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对传承赣鄱工匠精神的忽视。
  三、烙印理论指导下的传承策略
  烙印的产生机制是被烙印者在环境变迁的敏感期内,受到烙印者的各种影响,生成适应环境变迁的印记,这种印记持续影响被烙印者的思想和行为。作为被烙印者的高职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毫无概念,可以说就是"白纸一张",此阶段正是生成赣鄱工匠精神印记的敏感期,这为高职院校赣鄱工匠精神的传承提供了条件。
  (一)营造生成赣鄱工匠精神印记的烙印环境
  环境是生成印记的来源。就外部环境看,中国制造2025、各媒体对工匠精神的大力宣传、各省市区举办的工匠评选活动、各行各业的技能大赛,都为营造生成赣鄱工匠精神印记的烙印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烙印者的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外部环境,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工匠评选、参加各种技能比赛。
  从学校内部环境看,主要是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学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校园广播、校报介绍"样式雷"、景德镇陶瓷等赣鄱技艺和成就,宣传赣鄱工匠、能工巧匠、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校内技能大师、杰出校友,重点报道他们工作和学习中的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埋头苦干、务实求真的作风,以及取得的成绩,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另外还可以在校园内建设赣鄱工匠精神文化橱窗或走廊,分专业在相应教室、寝室介绍专业相关工种技能和职业精神内涵等。
  (二)设计赣鄱工匠精神的烙印过程
  烙印过程是指烙印者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影响被烙印者,使其生成印记的过程。作为烙印者的高职院校要多方位、多角度开展教育活动,影响作为被烙印者的学生,培育赣鄱工匠精神。具体的活动方案如下:
  1. 制定赣鄱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传承的方案
  使教师在培育赣鄱工匠精神时有依据。方案同时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另外要根据传承方案修订专业课程标准,使专业课教学与赣鄱工匠精神传承方案有效衔接。
  2. 编写赣鄱工匠精神传承的校本教材
  将精神的"虚"落到教材的"实"处。教材采用活页的形式,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对其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
  3. 丰富与创新教育教学活动
  包括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组织赣鄱工匠精神演讲、表演体现赣鄱工匠精神的小品、请技能大师(劳模、杰出校友)做赣鄱工匠精神传承专题讲座等。
  (三)构建一套监测烙印效果的评价体系
  根据烙印的产生机制,印记可能持续、扩大或衰退。持续指形成稳定的印记;扩大指被烙印者受到持续的激励,印记加强;衰退指随环境改变印记淡化。因此,要构建一套监测烙印效果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被烙印效果的监测,倒逼、激励赣鄱工匠精神的培育。在评价组织上,在学校层面进行统一部署、组织协调、监督问责,院系分专业具体测评,专业带头人承担评价责任;在评价内容上,由行业专家、工程师、职业教育专家、技能大师、专业教师共同制定赣鄱工匠精神测评指标,测评指标要尽量细化和量化,落实到三级指标,给每级指标都赋予分值,对每一个指标的标准都要描述清楚,例如参加省级技能大赛获二等奖计10分、在企业实习被评为优秀等级计8分、参加校内义务劳动每次计2分等。另外要注意监测学生传承赣鄱工匠精神的变化情况,特别是因环境改变(如顶岗实习前后)而引起的赣鄱工匠精神传承的变化情况,对印记的持续、扩大或衰退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反馈,提出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曾颢,赵曙明.工匠精神的企业行为与省际实践[J].改革,2017(4).
  [2]梅其君,罗煜中.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研究述評[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3]赵宇飞.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与培育探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3).
网站目录投稿:寒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