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性别文化对女性的制约


  【摘 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在政治参与、就业保障、受教育程度、家庭婚姻自主、生育自由、资源享有等各方面基本上享有与男子大致平等的权利,其生存状况有了基本改善,发展空间显著扩大,整体素质日益提升。因此,本文从维吾尔族文学出发,结合其性别文化对女性的制约进行探究。
  【关键词】性别文化;女性;制约
  一、性别文化对女性的影响
  无论是以性别视角还是以超性别视角,维吾尔族女性均以一种执着的热忱和坚守的力量守望着创作的故土和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因此维吾尔族女性作家所创造的独特的审美特征,而其创作的女性文化更是传承了国内文化的精髓,女性文学在维吾尔族得以体现。
  (一)社会分工不同产生的性别突显现象
  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产生了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肥沃的土地让耕作成为了古人获取食物的重要途径并逐渐成为主要途径。相对而言,男性有更加强壮的体魄,耕作方面能产生更大的作用,男耕女织的分工方式就逐渐形成了。这种分工逐渐导致父系社会的产生,再加上儒家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女性地位日益低下,男性大多在外打拼,而女性则忙于家务,慢慢地就产生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方式。有不少俗语就体现出了这种社会分工不同产生的性别突显现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思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了饭。这句俗语中"巧妇"突显了女性,男性却无"巧夫"一说。前面提到女性的社会分工主要在于家务,而一日三餐就是家务的一部分,这句话反映出作为一名女性的首要职责就是做好饭以及各种家务,如此才能被称为"巧妇"。"妻子不持家,丈夫苦成弓腰虾。"这句俗语同样突显出了女子持家的观点,但是却突显出了持家的重要性,表明虽然社会分工要求女性主内,但是"内"其实和"外"一样重要,而对于一个家庭而已,女性也跟男性一样重要,肯定了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俗语表明作为一名男性,不该拘泥于家中方寸之地,要向往远方出去闯荡,突显出古代男性主外的社会分工。
  这些俗语中因社会分工的不同而产生的性别突显现象反映出在社会生活中男女之间分工合作、取长补短的重要性,协调合作的社会生活能稳定地推动社会进步,各展所长的社会分工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这种性别突显是以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突显男性和女性之间性别差异的现象,是中国传统的男女社会分工文化丰富多彩的表现。
  (二)道德标准不同引发的性别突显现象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长久以来,崇尚以礼治国的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序,提出"三纲五常",三纲分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分为"仁、义、礼、智、信"。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不同的性别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男性而言,君要行君道,臣要行臣道,父要行父道,子要行子道,做好君臣父子的本分是第一要务;对于女性而言,"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则是要铭记于心的道德准则。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性的道德就是服从于男性。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多彩的文化历史的印记。性别上差异如此巨大的道德准则也在俗语中突显了出来。
  "妻以夫荣,母以子贵"这句俗语很准确的突显出了古代女性低下的依附性地位,作为一个妻子,丈夫有出息自己才光荣;作为一个母亲,儿子有出息自己才光荣。自己光荣不光荣完全取决于丈夫和儿子有没有出息,女性的尊严完全取决于男性,现在常说丈夫和孩子是女人最重要的人,但从这句俗语中可以看出,丈夫和儿子是女人一生的全部,这句俗语的性别突显现象将古代女性可悲的人生展露无遗。
  "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作为一名男子,要以义为本,讲道义就会被尊重,不讲道义就会被轻视,要以讲道义为荣,不讲道义为耻。义字当头是男子为人处事的一根准绳,有些事宁可做错也要讲义,在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关羽出兵之前可是立了军令状的,拦不住曹操就是死罪,但是他想起昔日曹操收留之义,宁可违反军令状也要义字当先放行曹操,这就是义。虽然有些时候"义"显得很莽撞甚至不合法制,但是"义"作为古代男子的道德准绳也书写出了一片波澜壮阔的佳话。这句俗语的性别突显现象展现出了"义"字对古代男性无可比拟的重要性。而对于女性来说,"义"字却又可有可无,"义"字跟男性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刻板印象,说到"义"就會联想到讲道义的男性形象,这种现象使大众的心理更倾向于把女性作为男性的对立面归类到"不义"里,催生出了如"女人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等更多贬低女性的俗语。
  二、性别文化在维吾尔族文学的体现
  在维吾尔族女作家笔下,绿洲上的水格外清,树格外绿,天格外蓝,太阳格外红,月亮格外亮。如哈里黛。伊斯拉依里的代表作《沙漠之梦》。一开始,作者就以朴实的白描手法,向读者展示了在沙丘环绕的大漠深处绿荫覆盖的小村庄的美景,有如一副清丽的画卷,女主人公起初爱情的憧憬和甜美犹如这美丽的绿洲。
  前文提到中国古代长期以来是以父权为主导的父系社会,男性地位远高于女性。男子上可以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下可以种田卖力气讨得一家衣食无忧,而女子则只能作为男子的附属品,帮忙料理一些家务琐事。这就导致了重男轻女的观点深入人心,生男可以传宗接代,生女只能嫁鸡随鸡。长此以往女性地位日益低下,社会也逐渐习惯于将一些没缘由的错误归咎于女性,生不出孩子怪女性,生的女孩也怪女性,就连说话不称男主的意也会被怪罪。于是女性便成为了俗语中谴责、贬低、肆意侮辱的对象,而男性受到的则是称赞、褒扬的对待,即便有错也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俗语中男女间的区别对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打不死的婆娘,晒不死的辣椒。"从这句俗语中很明显能看出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之低,一家之主地位不可动摇,女人不听话就打,如同老黄牛一样任打任骂,甚至失去了与丈夫同样作为人的权力,这样的性别突显现象是古人轻视女性、蔑视女权的表现。"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者皆不毒,最毒妇人心。"这句俗语则是一棒子打死的所有女性,把妇人打上了心狠手辣、阴险狡诈的标签。都说宫中妃子或是三妻四妾争斗起来毫无人性,但是她们为什么这么争却无人提起,试问有谁不想安安稳稳过日子呢?撇去一切不谈,这些争斗又哪里抵得上大臣之间、国家之间、战场之上的勾心斗角?什么逼不得已正义之词都不过是为了掩盖自己的丑陋而已。男女并无差别,妇人心也不毒,相比之下,真想让世人觉得"最毒妇人心"的人才是内心丑陋之人。"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这句俗语更加突显的男性在世人眼中地位之高,女性虽也以才德论优良,但从"郎才女貌"可以看出,配得上才子的女子当貌美,而不是德行高尚,但是男子则天生我材必有用,容貌天注定,只要你有本事,没人在意你是丑是美,而女子若不貌美,谁会管你德行如何?
  走出绿洲,那无垠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除了从整体上寓意着维吾尔民族赖以生存的生命所在和精神所在之外,在维吾尔族女性作家的笔下更多是灾难、痛苦和死亡的象征。《沙漠之梦》恰是如此。"沙漠",在小说中是一个复杂的意象,与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首先,它象征着男权中心话语主导的人物关系中,女性追求真爱、追求爱的权利而不得的悲剧结局。在这样的环境下,女性遭遇的是爱的沙漠。无爱的心灵就像沙漠一样干洞,只有爱才是沙漠中的清泉,才使得沙漠具有灵性。同时,它还象征着女主人公鲜明脱俗、超越常规的沙漠气候般变化剧烈的性格特点。
  三、性别文化对女性的制约分析
  "好马不配双鞍,烈女不更二夫。""烈女"在俗语中是对坚守贞操的女性的褒扬之词,而如果把"烈"字放到男性的头上便是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大义之举。同样的字用在不同性别上怎会出现如此不同?旧时封建思想要求女性对丈夫从一而终,对于丈夫死了也不改嫁坚持为其守寡甚至自杀殉葬的女性还会立贞节牌坊以表彰她们的从一而终。而古代的男性则是可以纳妾的,有成就的男性如果不纳妾反而会被旁人说三道四,从这句俗语的性别突显现象中更能看出古代女性地位之低,以至于大部分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作为男性的附属品生活下去。不难看出,男女道德标准的不同似乎沿袭了社会分工的标准,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导致道德标准在男女间产生了偏差,女性只能负责管理好家庭,男性才是社会和生活真正的主力。这种道德标准引起的性别突显现象产生了恶性循环,众口铄黄金,道德上的管制在某些程度上甚至比法律更管用,女性越来越拘泥于小家,男性越来越奉献于大家,使得女性逐渐只能依附于男性生活,脱离了男性便什么都不是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压迫让女性再也难以站起来了。
  在《沙漠之梦》里,沙漠的气候经常是在两个极端中交替循环往返:酷热与严寒,干旱与急雨,沙尘暴旋风与寂静凝滞状态交替往返。在这样环境中生长的人,内心也会酝酿着激烈的极地风暴,爱起来像烈火燃烧,恨起来痛快淋漓。女主人公艾吾孜汗就是这样一位敢旁敢恨的维吾尔族女性形象。对于女主人公而言,她难免会受到性别文化的制约,在生活上受到男权主义的影响,这也给其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性别文化对于维吾尔族文学里的女性影响也是较为明显及突出。
  四、结语
  漢语俗语也叫俗话,是一种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民群众中的定型语句。这些语句语言精简,通俗易懂。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俗语是一代又一代人智慧的结晶,反映出群众长久以来的生活经验和美好愿望,也表现出群众对某些事情和现象的评价。如此贴近生活的俗语自然避免不了出现性别突显现象,这些性别突显现象也会表现出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通过以上种种分析,维吾尔族女性文学作家对传统女性的欣赏、赞美,对悍妇的厌恶、憎恨,对接受了教育却追求虚荣的假"新"女性的同情和真新女性的欣赏仿佛成了共识,但在今天看来这些女性有着共性——可怜可悲,如果说她们的悲剧是时代、家庭造成的,这些因素的确不可抗拒,但她们自身也加剧了这种悲剧性,这样的自我认知只会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参考文献】
  [1]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妇女研究论丛.2011(06)
  [2]中国城市职场的性别不平等:基于权力的视角[J].唐有财.妇女研究论丛.2011(04)
  [3]女性主义视角下性别分工的反思与突围[J].史界,张先亮.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
网站目录投稿:以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