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首先要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基于实践、民族和时代特色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重于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基础上的进一步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在价值层面、实践层面、方法层面三方面着手,进而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路径选择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区别,如何加以甄别,学术界争论不一。而对于广大普通群众,更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了解甚少。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提出自己浅显的意见。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和大众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阐释,首先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谈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上升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于实践、民族和时代特色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基于中国化的基础之上,由不被人们认识理解,到认识理解,最终达到人们对马克思的理解不只是课本上的干巴巴的话语,而是成为指导人们生活、实践的科学方法,成为世界观、方法论。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而大众化又是中国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不是相互分离的、互不相干的两个发展过程,而是一脉相承的双向过程,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各有侧重。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在显示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把干瘪的,不易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通俗易懂,让人民容易接受,愿意接受,进而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界对他的认识有所不同。有学者从静态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由抽象理论变成具体的形式、由深奥变成通俗易懂,可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最终达到马克思主义这种思想被绝大多数人学习、理解的状态。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过程,从动态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被人们不了解、不认识,逐渐走进人们视野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不是为了让人民为了掌握具体理论而学习,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具体实践的方法,来指导我们学习,指导我们的生活。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学者们意见不一。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层面、方法层面、实践层面三方面出发来详细论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 (一)价值层面: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人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归宿,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注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中之重。一部完整的哲学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生存方法的记载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就要做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求人民之所求。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不断为人民谋利益的过程。在我国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就是最好的诠释。 (二)实践层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理念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使命不仅是要科学的解释世界,而且要想出合理有效的方法来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精髓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所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只有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行动的热情,才能有效地认识世界、批判世界、改造世界。而人民群众实践积极性的调动,需要他们完整的了解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髓。而马克思主义只有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科学实践理念。 (三)方法层面:坚持从大众实际生活中宣传的科学方法 在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实现,需要我们在群众的实际生活中进行教育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不能被人民群众所广泛传播应用的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个人生活离的很远,无法接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个人生活相隔离。所以,遭到了人民群众的排斥。 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在党的方针路线上,要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化得头脑"。党的制度不仅向人们传递价值观念,而且还起着对价值原则和观念的辩护和维护作用。价值观念的传播,可以使人民群众清楚地知道自己选择的建设特设中国、富裕小康道路的科学精神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可以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规定等制度形式确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动准则。所以,制度建立的规范,在长期作用下,就会使人们形成行为习惯乃至内化为个人的自我价值取向。 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次需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提供了理论支持,需要领导干部的行动支持。马克思主义是方法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不是领导干部开会时的官方文章,而是要转变成为通俗的、易懂的文字语言,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大力支持。领导干部是党的先锋队伍,领导干部需要做到"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的示范。 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后需要到群众中去开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也是关键之处。马克思主义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应用于实践中,才能体现其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要用贴近大众习惯的方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避免大众因感觉不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乐趣而产生厌倦情绪。大众化不仅要从形式上大众化,更重要的是,要要从其本质方面影响大众,避免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 罗会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维解读[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3] 赵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J].人文社科部.2008年7月第2期:31-35. [4] 孙亮.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3月第3期. [5] 陈学明. 做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