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受列宁主义的影响,充分把握我国国情、分析革命实质和特点,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它引导了革命的胜利,推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将其中国化。 【关键词】列宁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烽火飘摇的年代里,为中国革命和发展将何去何从指明出路。毛主席之所以提出这个科学理论来指导大革命的胜利,得益于他对列宁主义的学习、吸收和超越,并将其与我国当时实际巧妙结合。 一、产生影响的历史背景 列宁主义之所以能得到毛主席及我党共产党人的重视,并将其视作解放的武器,不外乎以下几个背景条件:第一,20世纪初的俄国与近代中国的国情惊人的相似:两国面临多重残酷的压迫、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等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集合点。第二,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共产党人意识到历史潮流的变化,看到真理的曙光。第三,在帝国主义阶段,列宁继续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其不断革命理论深刻影响着毛主席。 二、毛泽东对列宁主义的运用 毛泽东把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中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革命领导权 1905年,在关于俄国民主革命领导权的议题上,列宁反对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因为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具有依赖性,并且他们之间关系密切,假使资产阶级掌权,也不会革除旧制度,反而改走改良的路线,这无益于无产阶级的发展。而无产阶级因其一无所有,而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因而列宁主张无产阶级不仅要参加民主革命,与广大农民结盟,还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进行阶级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列宁的这一论断,得到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他在分析阶级性质时深刻意识到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依附性、妥协性和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性,而资产阶级的二重性也决定着他们时刻有可能变为革命的对象。"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问题、两大基本任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解决" [1],虽然资产阶级和农民也是革命力量,但只有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基本动力,担负得起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重任。 (二)革命发展阶段及性质 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性质不同,前者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而后者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发展扫除障碍。列宁在审视俄国现实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的理论,创造性提出俄国革命两步走理念,让民主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完全胜利积蓄力量。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毛主席正是从这个事实出发,明确中国当前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及随时可变为敌人的大资产阶级,进而明确我国的主要矛盾。毛主席很明确,如果不打到列强,实现民族独立,推翻封建压迫只是一句空话,因而这个革命既不完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但又非传统的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出发点是挽救民族危亡,但最终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显然,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列宁主义关于革命阶段认识的理论。 (三)工农联盟 早在列宁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提出系统的工农联盟理论,列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用科学的理论指导革命的进行,在革命进程中,发展和实践工农联盟理论。那个时代的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而是附庸于富农大地主,是没有土地的长工,尽管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尽管俄国卷入资本主义的浪潮,农民阶级只不过是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他们极其贫困,成为社会最最底层的人士,而这个最底层占到了俄国十之八九的人口。列宁在分析农民问题时,深刻认识到农民被压迫、被剥削的严酷性,反抗性和革命斗争性,"只有农民群众加入无产阶级的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成为战无不胜的战士。" [2],列宁对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予以肯定,十月革命前夕,他坚决主张工人与农民结合,只有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革命才能进行到底取得胜利。而十月革命的胜利正是对农民地位和工农联盟作用的肯定。 19世纪90年代的俄国,产业工人以达到一千万,却仍采取与农民阶级紧密结合以争取革命胜利。而我国,在同时代仅有三百万产业工人,对于革命队伍来说,力量还很小,展开革命会面临诸多困难。这些产业工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农民,他们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亲密性。此外,农民阶级达到人口总数的80%有余,他们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其中还有80%的人无法养活自己。农民的一无所有和被剥削、压迫,决定着农民阶级革命的彻底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天然同盟军,如果将其发展成革命队伍,其力量非常可观。毛主席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在国内传播及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深刻认识到团结农民的重要性,认识到农民是我国革命的主要承担者,是我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和革命队伍的主力军。毛主席本身也出自農民家庭,深知农民最想要的是什么,带领农民打倒地主,分土地,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而工农联盟也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 (四)武装斗争 暴力是"助产婆",能催生出新社会,武装斗争是彻底粉碎旧社会的关键。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应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夺取革命的胜利和政权。在"流血星期日"事件后,列宁开始反复、大量研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革命的作品。在"三大"召开后,列宁提出要把武装起义放到革命任务的首位上。他认为,武装斗争是革命的最高形式,是夺取革命胜利果实的重要手段,是争取政治自由的唯一方式。正是通过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对该理论的成功实践,影响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武装斗争的准认识,用武装斗争来改写中国的命运。 我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和运用的道路是坎坷的,大革命初期,党的领导人因不重视武装革命,放弃对它的领导权而致使大革命惨败,损失严重。直到南昌起义,我党才揭开武装斗争的序幕,在随后大大大小小的起义、战争中,逐渐摸索进步,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毛主席认为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是革命的最高形式和核心任务,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 [3]尽管如此,我党也接受其他斗争方式,因为我国的国情特殊,我国首先是个半殖民地国家,没有完整的主权;其次,内忧外患: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压迫;另外,我国绝大部分人口是农民,他们与工人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斗争要与各种群体相结合,形成第二条战线,推进解放战争的胜利。斗争方式的多样性,成为我国革命的特征和长处。 三、评价 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把列宁主义传播到中国,为我党和广大知识分子、有志青年欢迎、理解并信仰,更是被当作理论准则来指导我国革命的进行。列宁主义为毛主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供理论来源、为革命实践提供指导方针、为我国民族独立探索提供指导。当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毛泽东在对列宁主义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毛主席从我国最大的国情出发,将列宁主义与我国现实结合,提出的战略退却理论、生产合作社、建党学说、无产阶级文艺方针、实践论、矛盾论等以及革命进程中逐步形成战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是更加系统的学习,深化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我国国情的结合,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将我党建设成为最先进的政党! 【参考文献】 [1]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3-674,191. [2]列宁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