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增广贤文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增广贤文》中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以有韵律的谚语和各种书籍中的佳句选编而成,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本书中围绕人际关系、处世、命运、对读书的看法等内容,讲述了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道理,既通俗易懂又意蕴无穷,为人们广泛传诵。
  首先,这本书中的内容很多取材于民间谚语或者民间喜闻乐见的戏曲小说,蕴含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在思维上没有桎梏,洞悉人性更加透彻和真实。
  二、《增广贤文》中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系
  (一)它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人性恶"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穷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辩,"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增广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我们面前。在这本书中,有很多地方都是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该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虽然这些内容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倡导行善做好事。这本书中对于忍让也有很大篇幅的叙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虽然整本书是围绕着"人性恶"这一理论基础展开的,但也不乏劝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增广贤文》中的绝大多数句子虽然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等,但该书的基本思想和价值取向还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以儒为主兼及释道的经文普及性读本。在回答儒学的基本观念是什么中,《论语。里仁第四》中提到:"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仁道"和"恕道"。"仁道"和"恕道"是儒家道德思想总纲,也是其他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理论基础,《增广贤文》作为儒学的普及性读物,其中心内容、基本精神和人生价值取向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
  (二)该书中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人生观:
  处世哲学是人生中非常必要的一课,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研究课题。人是社会的人,处世水平的高低对人的成功程度有很大的影响,水平高的人成功相对会容易一些,所以,现代社会几乎人人在研究处世之道,因为人们都渴望成功。《增广贤文》没有讲述深奥的处世哲学理论,也不像孔子等大家通过大事大非告诉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它只是摆出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验证过的事实,然后用简简单单的语言表述出来而已,但越是如此读起来越发能深入我们的内心。如"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就告诉我们人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必须和人交往,你对别人什么态度,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三思而后行,再思可矣"和"好言难得,恶语易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教导人们说话做事要谨言慎行,这样才能减少错误;再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和"许人一物,千金不移"则教导人们对待他人要讲诚信,不可出尔反尔;另外用"得宠思辱,安居虑危"告诫人们做事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有长远打算,因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我们广为熟知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开早逢春"也出自其中,向人们提示了做事要因势利导,寻找有利时机和有利条件的道理,所谓"因风吹火,用力不多",这样做事才能事半功倍;劝诫人们与人交往中要懂得珍惜别人的情意,懂得"千里送毫毛,礼轻情意重"。
  处世哲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但在其之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极其重要的,即和什么样的人处,什么样的人值得处,《增广贤文》对此也略有涉及。如"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及"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等格言教导人们要会判断哪些人值得交,哪些人则是不能交的,而且"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画虎画皮难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所以认清一个人不能光从表面判断,有时短时间相处所留下的印象并不是真实的,只有长时间的相处才能判断一个人的真心,因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价值观:"重义贱利"
  《增广贤文》对金钱的重要性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其腐蚀性给予了批判。人们对社会经济行为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物质财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随着商人群体实力的壮大,使我国"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尤其到明朝中后期,商人的社会地位已明显提高。商业化对社会生活严重冲击,金钱的作用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往往成为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八字衙门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金钱的重要性导致人们对金钱欲望日益膨胀,世人为攫取金钱可置法律、道德、生命于不顾,"山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白水变酒卖,还嫌猪无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些以近期那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使道德规范受到了客观现实的冲击。那么,义和利的关系该如何处理呢?传统儒家观念重义贱利、贵德轻财,主张用"义"来约束人们求利的经济行为。子曰:"见得思义"。孟子曰:"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只有把"义"放在首位,在"义"的指导下恪守道德规范去求利生财,不但个人身安无祸,而且对于社会也不无裨益。
  《增广贤文》继承发扬了儒家传统的义利观,认为仁义重于金钱,把义看作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许人一物,千金不移";"钱财如粪土,仁義值千金"。物质利益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之常情。如果富贵可求,且于情于理,则可求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求富的手段有悖于社会生活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抛开"义"的限制去求财生利,以金钱的得失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势必会导致社会物欲横流,动荡纷乱,所以,《增广贤文》教导人们"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在义和利不可两全的情况下,《增广贤文》认为君子应该淡泊金钱利益,优先考虑道德规范,始终把道德追求放在首位,君子甘愿舍利而取义,情愿过一种清贫寡欲的生活,中有小人才会舍义而取利,"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网站目录投稿:半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