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黄梅戏经典剧目看安庆世俗文化


  【摘 要】黄梅戏的发展和逐渐繁荣是离不开以安庆为中心的这一方水土的。根据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在此借助黄梅戏中一些经典的剧目探讨黄梅戏与安庆世俗文化的关系,从经典剧目中解读安庆这方位于长江流域的水土上的世俗文化。
  【关键词】黄梅戏;世俗文化;安庆
  中国不仅戏曲历史悠久而且戏曲剧种繁多,不同的省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艺术。以安庆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一起被列为中国的五大剧种,闻名中外。黄梅戏正是以安庆为中心,以安庆方言为特色,以安庆的人物风情以及风俗习惯为素材,以安庆的气候环境为背景等,创造出具有安庆地域文化的一出出精彩绝伦的戏曲。
  "黄梅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形成于皖鄂赣交界的广大乡村,最后于清末成熟于以安庆为中心的周边县市。"[1] "1926年黄梅戏第一次公开进入安庆市区。" [2]可以看出从时间上说黄梅戏真正产生的历史并不悠久,而且很长一段时间来说都是在民间传唱的,它最终是在安庆成熟发展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黄梅戏是全面的反映着安庆的地域文化的。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历来有不同的定义。"尽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学科对文化的理解和界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东西,一切文化都是属人的,纯粹的‘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的范畴。" [3]文化是属于人类的产物,它是"自然的人化"。而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不管怎么说地域文化亦是文化。从文化概念上来看,黄梅戏是属于精神心理文化的,具有了文化所具有的一切功能。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以安庆为中心而发展成熟繁荣的黄梅戏来透视安庆的种种,看看在黄梅戏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安庆地域性特色的世俗文化风范。
  世称黄梅戏有"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而不论是大戏还是小戏,都深刻的反映着安庆地区的世俗观念。世俗概念最初是源自宗教学的,但是它的本意是与宗教神化相对的,它以凡人凡事为根本,宗教则是以信仰神化为宗。几乎每一出黄梅戏都反映了一个世俗观点。"戏曲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形式,既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形象反映,也是一定的社会时期人民群众创建精神文明成果的具体表现。"从黄梅戏的经典剧目中我们来看看具体可以整合归纳出多少世俗观念,看看在安庆这一地域范围内存在着怎样的世俗文化。
  从《荞麦记》、《贫女泪》、《卖花记》、《卖水记》、《珍珠塔》等这类剧目中我们发现的世俗性是对嫌贫爱富、门当户对的世俗偏见的哭诉和指控。这个世俗性亦是那时的贫民阶层的一种美好愿望。《三拜花堂》、《公主抢亲》、《状元打更》、《三蜷寒桥》等剧目所要表达的世俗性对背宗忘祖、认钱不认人、攀龙附凤、趋炎附势的人或思想的控诉和鞭挞。这些戏的教化的功能作用,是对人间扭曲了的人格的纠正,是对社会生活的主体即人的品格的重新打造。从《打豆腐》、《卖斗萝》、《庵堂相会》、《孝顺媳妇》等剧目中,我们会发现这里表达着一个很强的世俗性就是对好吃懒做等品德的批判,对贪酒色、赌博等伤风败俗的恶习的控诉和规劝。通过戏曲舞台艺术的夸张和渲染,更加表达了当时当地的人民对此等恶习的深恶痛绝,从而反映了对勤劳奋发、节俭团结的品德的追求和赞美。《母子泪》、《莲花庵》、《五女泪》等表现对封建家族制的谴责。在每部戏中都表达长辈对没有血缘却有宗法亲属关系的晚辈的欺压和无情的凌虐。从而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女子除了受到族权、父权、夫权、法权的压迫外,在家族的伦理中还深刻的受到了同样为女子的婆婆或者是继母的迫害。黄梅戏对这一世俗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映和倾诉,从而达到揭露和批判的目的。
  《逼儿休妻》、《玉碎宫倾》、《呆子驸马》等剧目则表达了对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男尊女卑等世俗性思想的抨击。在安庆周围一直流传着《孔雀东南飞》这一经典故事,后来黄梅戏中的许多反映家庭伦理剧都是从《孔雀东南飞》得到启发的。当然黄梅戏也以它的形式演绎了《孔雀东南飞》,解读封建社会看将子嗣的有无看得高于一切,而女子承担了家族的传承责任。相对女子,男子则必须要能光耀门眉,且谨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有后甚至能抛弃所爱休妻再娶。黄梅戏从多方面反映了这一封建思想对人民的毒害,通過戏曲艺术控诉了那些棒打鸳鸯的封建礼教的行为。
  黄梅戏中所反应的这些世俗性,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它最终的目的都是表达了对人类真善美的追求。人类在不断发展进步当中逐渐形成了为世人大众普遍接受一定道德规范和情感价值,黄梅戏艺人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人生观察,用戏曲艺术演绎再现社会上存在的丑与美,美丑对照,公道善恶则自在人心了。这些世俗性构成了那时安庆地区人们的精神心理文化,表达了安庆区域文化中劳动大众对精神文化层面的普遍追求和美好希望。
  【参考文献】
  [1] 胡亏生.黄梅戏风貌[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6.16
  [2] 金元浦, 谭好哲, 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16
  [3]陆洪非.黄梅戏源流[M].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1.04
网站目录投稿: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