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近年关,聚会也多起来,基本围绕3个主题:晒娃、晒近况、晒焦虑。 再次体会到一句话: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两字。 羡慕A君离职后成了餐饮个体户,开了两家分店,没想到他抱怨物价飞涨,成本至今还没收回来。 羡慕B君有车有房儿女双全,结果B君一个劲儿地喝酒,「全家收入就靠我一人,压力很大,你们不懂。」 羡慕C君的年终奖+项目奖,平均下来月薪3万,在二线城市尚属风光,C君却感慨:前阵子身体出了状况,低烧了1周多;去年新来的几个年轻人表现得很亮眼;生活中已无闲暇去学习新技术…总觉得前方灰蒙蒙的。 矫情吗?不全然。 作为一毕业就成为IT民工的我,前阵子接了个兼职产品Case,也就连续两天做到凌晨两点多吧,不瞒你说,后面一周都没缓过来,白天像踩在棉花上(最悲催的是挣的并不多,抹泪)。 朋友间时常相互调侃: 你个中年人要保重啊!搬砖体力不行,脑子转得又慢,抬头颈椎痛、低头大肚腩,连发际线都节节败退,增加的只有每天泡在保温杯中的枸杞。哈哈哈~ 以前觉得,所有的焦虑都是因为赚得太少。 现在觉得,这话只说对一半,另外一半是:只要靠劳务收入,不管你是白领金领还是圆领V领,堆砌出的安全感注定岌岌可危。 2:
想起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热门问题: 「上海30岁月入3W,为什么还是焦虑?」 评论区主要有三种声音: 1、分析楼主心理(顺便骂两句); 2、多少算收入高(给出密密麻麻五险一金税后计算表); 3、表示感同身受,聊梦想,聊欲望,聊消费主义。 实际上,各类论坛社区,有类话题模式经久不衰:在某地,月薪X万,算工资高吗? 前前后后我至少看了大几十条,我发现: 这解题思路不对啊,最该关心的,难道不应是这钱怎么来的? 正如网友Sean Ye回复的:你焦虑,是因为你月入三万的姿势不对!如果你月入三万的组成是:月薪1万,另外四套房子租金两万,你绝对不会焦虑。 然而又导致一大波人认定:说到底,就是房子… 行,那就先看房子。 为什么一提起投资,花开千万朵,最终都回归买房大法? 因为除了刚需自住,房租无疑是最稳妥的收入。更诱人的是,它还属于典型的资本收入(也叫被动收入),你啥事不干都有钱的那种。 大多数人,30多岁后的劳务收入上升渐缓,一不留神不升反降。 就像开头C君说的,看似月薪还可以,可健康亮红灯怎么办?新人环伺虎视眈眈怎么办?学习动力不足、技术跟不上脚步又怎么办? 到处都是报警声。 付出劳动换来的收入,不管多少都仿佛多米诺骨牌,只要劳动力停摆,第一张牌就无法立足,后续一连串自然轰然倒塌。 也难怪彼得林奇的金句历久弥新:长期而言,你将来的财富不只取决于你目前赚了多少钱,而是你能拿多少钱投资理财。 别以为收入数字就是万能钥匙。哪天你碰到个包租婆说,哎哟我和你一样月入3万呢!她肯定扬起蜜汁微笑告诉你,我们不一样,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 一个躺着赚钱,一个搬砖赚钱,能一样嘛? 3:
所以,收入能否带来安全感,不单看数量,更看质量。 数量很好懂,收入=资本收入+劳务收入,亮出账户数字即可明明白白; 被忽视的往往是「质量」。 什么叫收入质量? 资本收入的占比,它才决定了你的焦虑值。比重越高,越不会焦虑。不信你想想,假设你什么都不做,每月总有一笔3000元自动到账,那种感觉,是不是和上班月薪3000完全不一样? 同时,年纪越大,被动收入比例应越大。 小鲜肉时期,有的是体力、时间、精力,在劳务收入上容易有所突破;进入「腊肉」阶段,以上三者没一个拼得过,你说咋办?好在我们比年轻时有钱啊!发光发热的时候就到了。 -投入证券市场,赚些行业/企业发展的小钱; -投入安全收益都放心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带来稳定收益; -投入房产,攻可收租,退可自住; -投入感兴趣并且靠谱的小生意,享受另一种乐趣。 总之,越年轻越要为钱工作,越年长越要让钱你为工作,以保持劳务收入与资本收入之和的动态平衡。不然你以后,还怎么指望躺在海边晒太阳、喝冰啤的安逸日子? 愿意付出辛苦汗水,但更想尝到耕耘后的果实,这也许就是我们此时此刻努力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