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史书。三十卷。东晋袁宏撰。成书于东晋年间。 袁宏,字彦伯。生于晋咸和三年(328年),卒于晋太元元年(376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以文才敏捷著称,史称:"宏有逸才,文章绝美","性强正亮直,虽被温礼遇,至于辩论,每不阿屈,故荣任不至"。(《晋书·袁宏传》)他曾任豫州刺史谢尚的参军,继为大司马桓温的记室,后经谢安荐引,任东阳太守,不久死于任所,年仅四十九岁,著有《竹林名士传》三卷及《东征赋》、《北征赋》和《三国名臣颂》等书。 在袁宏之前,已有许多东汉史书流传,如刘珍等人的《东观汉记》、谢承的《后汉书》、薛莹的《后汉纪》、司马彪的《续汉书》、刘义庆的《后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忱的《后汉书》、张莹的《后汉南纪》、袁山松的《后汉书》,当时范晔的《后汉书》还未出世。袁宏对各家史书都不满意,他说:"予尝读《后汉书》,烦秽杂乱,睡而不能竞也",于是"聊以暇日,撰为《后汉纪》"。经过八年时间,参考了上百卷史书,终于写成《后汉纪》。 袁宏著史在于"通古今而笃名教"。他说:"史传之兴,所以通古今而笃名教也。今之史书,或非古人之心,恐千载之外所诬者多,所以怅怏踌躇,操笔悢然者乎!"要通过历史事实的记载,叙述政治上的得失,用前代旧事,维护"名教之本",以劝戒君臣百姓。 《后汉纪》和《前汉纪》在形式上很相似,也是采用编年体的史书体例,也是三十卷。 《后汉纪》记载了汉更始元年(23年),至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东汉完结为止,共一百九十八年的历史。全书分为:《光武帝纪》八卷、《明帝纪》二卷、《章帝纪》二卷、《和帝纪》二卷、《殇帝纪》一卷、《安帝纪》二卷、《顺帝纪》(附冲帝)二卷、《质帝纪》一卷、《桓帝纪》二卷、《灵帝纪》三卷、《献帝纪》三卷,共三十卷,按年月先后秩序,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编写在十一帝纪中。如《献帝纪》记载了曹操迎献帝于许昌,而后步步进逼,迫使献帝最终不得不让出皇位的历史。袁宏还评论说:"时献帝冲,少遭凶乱,流离播越,罪不由己。故老后生未有过也,其上者悲而思之,人怀匡复之志,故助汉者协从,背刘者众乖。此盖民未忘义,异简秦汉之势。魏之讨乱,实因斯资,旌旗所指则以伐罪为名,爵赏所加则以辅顺为首。然则刘氏之德未泯,忠义之徒未尽,何言其亡也。"(《后汉纪》卷三十) 《后汉纪》和范晔的《后汉书》内容基本相符,也有记载完全相反看法各异之处。如顺帝永和六年正月,东汉征西将军马贤是否战死射姑山一事,《后汉纪·顺帝纪》说: "征西将军马贤讨羌到射姑山廻"。而《后汉书》的《顺冲质帝纪》和《西羌传》都记载马贤是军败战死射姑山的。《后汉纪》和《后汉书》两书可起到相互参证之效。 《后汉纪》与《前汉纪》体例上有相似之处,在史料的收集和运用上较《前汉纪》功力深厚。《前汉纪》的撰写主要以班固《汉书》为定本,而《后汉纪》则取材广泛,不限于一家,考订及剪裁也比较精密,而且由于成书在范晔《后汉书》之前,所以它是研究东汉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史籍。其史料价值远在荀悦的前《汉纪》之上。刘知几认为:"世言汉中兴者,唯史范二家。" 清纽永建《后汉纪考释》最有成就,是研究《后汉纪》的重要参考书籍。 《两汉纪》性质相近,后世多将两书合刻为一书,版本详见《前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