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5 旧文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好像诗歌的延伸。《红楼梦》中就有许多花头,那酒令还算文雅;民间猜拳行令,比较简单。发展到今天,文化的意味渐淡,只剩下劝人喝酒,找各种理由多喝,甚至以灌醉为乐。什么"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等等,无非是个激将法。官场流行的顺口溜,同样是这种情形的写照:"能喝半斤喝八两,这个同志好培养;能喝八两喝一斤,这个同志可放心;能喝白酒喝啤酒,这个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个同志不能要。" 现在新昌(浙江)喝酒比较随意,我觉得很好。所谓"敬酒不劝酒","我干了你随意",可以说是最高境界了。当然这已经没有了古代酒文化的影子,不再"客气",算是与时俱进了吧。 到外面出去走走,喝酒还是有些地方特色的。譬如最近去安徽宣城,那地方首先是喝酒打牌成为一景。喝酒前先打牌,一为等人,二为等菜;人到齐了,菜也上得差不多了,才开始吃喝。所以那里的菜,小锅比较多,底下点上干冰保温,担心冷掉。喝酒的特点是"砸雷子",喝到起兴的时候,不再用酒盅或酒杯,直接拿酒壶(分酒器)"干"了,并且要倒满。那么不倒满,是否可以"砸半个雷子"呢?他们说,不倒满不算砸雷子,那叫"令狐冲"(拎壶冲)。 山东人喝酒很有气势。山东潍坊我去过几次,那里没有五六杯酒量还真下不了台。不过还算公平,大家一起喝,一视同仁。规矩是有,并且很讲究,职位大小不能乱套。请客方(主人)按人员多少,分主陪、副陪、三陪、四陪,……。现场职位最高者坐主位为主陪,次高者坐对面为副陪。中途有职位更高者到时,原主陪位置让位,转为副陪,原副陪降为三陪;如果主陪有事中途退席,则副陪升为主陪,三陪变为副陪。喝酒时,所有人酒杯倒满,主陪开始发话,杯中酒分几口(次)喝完;喝完后再倒满,副陪开始发话,几口喝完;然后三陪、四陪,杯杯倒满,陪客几人就是几杯,并且规定"每况愈下",即喝完后一杯的口数不能超过前一杯。比如主陪说分五口喝完第一杯,那第二杯绝对不能分六口喝完,副陪往往提议三口喝完一杯,接着三陪两口一杯,四陪一口干。这样几杯酒下肚后,才允许客人回敬主人,以及单独敬酒。所以没点酒量还真上不得台面。 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河南喝酒,去开封喝过一回,就不敢再去了。他们那边是自己不喝,单叫你喝。酒桌的菜单中必须有鱼,叫做喝"鱼头酒","喝了鱼头酒,想啥啥都有"。酒词一套一套,接连不断,轮番轰炸,叫你不醉不休。"我给领导敬个酒,天下好事你都有",请!"我给领导倒杯酒,健康幸福跟你走",请!"万里长城永不倒,鱼头酒三杯少不了",请!"酒到面前你莫推,远来的朋友饮一杯",请!"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我给领导敬杯酒,领导不喝我不走",请!他们不仅自己请你喝,还会叫服务员把你的酒杯端起来,请你喝酒;服务员也有说词,不喝不行:"心儿颤,手儿抖,我给领导端个酒,领导不喝嫌我丑。"喝到后来,你肯定说这样不行,要喝大家一起来,一样多才公平。这时他们会故意叫一个女性出场给你敬酒,她说,"领导在上我在下,你说几下就几下",你不是要一样多么?哄堂大笑,结果你反而不好意思了。那么,总不能老是一个人喝下去,要怎样才可以不喝呢?他们说,不喝要有理由,你也要有说词。比如,他来敬酒,你不想喝,就要说:"万水千山总是情,这杯不喝行不行?"他可能饶了你;如果一定要你喝,就会补上一句"朋友情,兄弟情,这杯不喝可不行"。推托要有说词,你可以再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以茶代酒也很美",然后喝茶。 早些年我曾经说过:一个人喝酒是真喝酒,两个人喝酒是半喝酒半聊天,三五人喝酒是朋友相聚酒作媒介,十人以上简直就是对酒的糟蹋了。今天的"酒桌文化"实际上已经不在酒了,冷静时回头看,或许会觉得十分无聊;但仔细研究,还是有点意思的,因为这可以给人们在紧张之余带来些许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