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高等职业院校适应就业需求培养英语人才模式的研究


  张婷+戴敏
  摘要:近几年,国际国内就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竞争日趋频繁;在国内,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随着与世界各国的交流逐渐加深,我国对外贸易市场逐渐扩大,我国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相关专业技能和知识,还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应该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加大"英语+"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力度,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立足于社会对"英语+"人才需求的趋势,发现问题、明确"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简单的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复合型应用人才;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当前,伴随高等职业院校毕业人数的增加,各专业毕业生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在这种就业压力日渐堪紧的情况下,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英语能力的人才才会被用人单位所青睐,所以要着眼摸索"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合各个行业的"英语+"复合型应用人才,从而缓解就业压力,让每个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获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1]。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进行"英语+"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改革工作,从原本单一的语言型,向综合、多元的教育方式转变,以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适应当前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就业需求对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随着国家政策、就业环境、就业渠道的改变,针对大学生自我定位和社会需求的不同,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这种历史性的转化要求各类政策、学生就业心态、高等学校教育等同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因此,针对学校特定专业的就业趋势和前景预测的研究是有必要的,也是应当与时俱进的[2]。
  世界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等重大策略的提出,我国更加广泛的融入到国际社会中,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各行各业中不可避免涉及到一些与英语相关的工作,如外贸、外交、海关、医疗、旅游、管理等涉外工作部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使我国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大学毕业掌握好专业的同时必须掌握好英语[3]。
  二、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英语的教学工作在教学理念、方式、手段上仍然有一些落后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理念模式僵化。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理念、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程都相对缓慢,这使得我国英语教学理念、模式长期处于相对陈旧的状态。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仅教学理论渐趋僵化,而且教学方式所采用的方法依然较为单一、陈旧,"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十分普遍。这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以及不断发展的国际社会交流需求严重背离
  [4]。加之我国高等职院校英语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脱节,理论研究与最后实施的路径之间产生了真空地带,且已经进入空中楼阁的误区阶段,若不尽快创新和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将对"英语+"人才培养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
  2、英语教学的目标缺乏明确性。高等职业院校英语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是满足今后就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其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因而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围绕专业教学,同时还要围绕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来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当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是不够全面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教材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3、英语教学的内容职业性不强。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因而教材的选择要尽量体现一定的实用性。教材实用性强,才能对学生进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但是当前的英语教材而言,其内容的选取缺乏一定的职业性以及实用性,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能对教材的内容進行准确的把握。甚至会给学生产生一种误导,英语学习无关紧要,对未来的就业也没有太大的影响[5]。
  4、教学方法传统落后。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我国教学改革对高等职业院校英语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发展需求,在当前的日常教学中依旧有很多的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词汇的记忆,以及语法的掌握等。但是英语教学毕竟不同于其它的学科,语言学科是一门讲究实用性的学科,有效的掌握英语的应用能力,能够说一口流畅的英语,才是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教师如果依旧采用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必然会使英语课堂教学的氛围变得压抑,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三、"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随着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我国需要的是知识丰富、品德优良的高素质人才。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这就迫使我国主要以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为途径,确定"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培养的不是单纯的理论和研究型人才,而是向社会生产第一线传输现代化技术管理和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若想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的英语教学就要明确企事业单位对英语技能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一定要以学生为本,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得每个学生的专业水准都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标准。首先学生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全面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科学社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为进入社会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做到可以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拥有过硬的本领,才能在迅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6]。endprint
  四、"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教育理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当下,地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等发展目标就是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自身特色体系发展、深挖内涵发展、错位发展、产教融合的新思路,突出应用重点,强化实践方向,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术能力,思维思考思辨评估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多元化与国际化,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初衷定位。
  "英语+"人才培养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要求学生意识到,成为专业的应用型"英语+"人才首先要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能、较强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其次,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及心理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最后,学生要有较强的运用能力,把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完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要求学校意识到,优化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强调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充分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道路,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高质量、有专业特色的高素质人才[7]。
  2、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知识的传授过程,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未被完全释放出来。新教改下,要求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弱化了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即教师演变成了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设计者和促进者,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主导地位,传统教学方法正在被摸索中的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替代,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新传媒信息技术,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仿真模拟、实景操作等新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与交流,培养学生在真实工作和生活中的英语应变和应用能力。考核评价方式上也有所突破,传统终结式考核已经被逐渐摒弃,越来越多的开卷、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等考核方式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3、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实际教学中,高等职业院校应以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岗位新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以最终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有的放矢地剖析研究用人单位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知识、素质基本能力要求,将英语与相关职业标准实现无缝对接。做好调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配比例,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复合专业和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双重学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化应用型"英语+"人才的课程体系,强调把英语作为根本,从外交、医疗、法律、教育、翻译等多方面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性人才。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考虑传承专业的优良传统,实现由单一的语言教学向有专业的应用型特色英语教学转变,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配置专业课程。例如,对于愿意从事经贸相关领域工作的学生,在课程上可以选取"英语+口译、经贸写作、国际贸易"等课程组合。课程设置从社会发展的现状出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把教育差异作为背景,根据学校的建设目标,确定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设置要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教育差异为背景,考虑到学生的个体需求差异,来探索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宗旨,确定理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形成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
  4、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还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校坚持"引、陪、用"相结合办法,提速"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速度,构建合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激励奖励机制,努力搭建企业和高校的平台,增加教师参加专业实践、挂职锻炼的机会,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和培养教师行业资格培训的工作能力,遵循"学以致用"的方针,深化高校与各企事业合作、产教融合,进而培养优秀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此外,院校还要注重聘请某行业的专家学者,或者企业家、成功者成为院校的学生导师,让其能够从实践的层面为学生讲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以及企业、社会、单位所期望学生达到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知识发展,以及能力提升指明方向。
  五、结语
  面对当前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迅速,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各专业的建设在符合学科建设规律的同时,要适应自身内部条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各专业要根据学校的类型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突出培养特色,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考虑地方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把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课程设计的起点,重视实践课程的建设,确保满足社会的需求,努力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与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令其具备目前市场所需的专业语言知识技能,提升其未来的市场岗位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姜凱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5(05).
  [2] 梅晓瑶.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策略探析[J].亚太教育,2016(03).
  [3] 杨晓轩.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4] 林珊.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J].英语广场,2012(08).
  [5] 薛卫红.关于实用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7(06).
  [6] 彭萍.对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07).
  [7] 刘洋,英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品牌研究,2015(12).
网站目录投稿:雪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