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善于辨认千里马,他希望儿子在他的教导下也能成为相马高手。于是,他给了儿子一本《马经》,要儿子按照《马经》上画的图样去寻找千里马。 儿子找啊,找啊,他每遇到一匹马,都拿《马经》上的图样来仔细核对,将其与书中所写进行对照一一辨认。可是,他每次总有些细节对不上号。一年过去了,还是没找到一匹和书上画的一模一样的马,回去后失望地父亲说明了一切。伯乐劝他不要灰心,叫他出去接着找。 无奈,儿子自此踏上了相马的道路。上哪儿去找呢?他抚摸着《马经》,叹了口气,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儿子边问边漫无目的地走着:千里马啊,你到底在哪里呢? 正在发愁间,一只大蛤蟆一边"咕咕"地叫着,一边一蹦一跳地过来了。儿子看了半天,心下忽然"咯噔"一下:"咦,这不就是……"他欣喜若狂地奔向回家的路。还没迈进家门,儿子便大嚷起来:"我找到千里马了!我找到千里马了!"伯乐听了,忙奔出来问:"快说说,你找到什么样的千里马了?"儿子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答:"我见过那么多马,唯有这匹和书上完全相同。它也是头颅高高隆起,眼眶深陷,背脊缩着,只是有一样——唯有蹄子差强人意。"听完了儿子的话,伯乐心里明白了大半,他只得苦笑着说:"孩子啊,这匹‘马’虽好,它这么小,人怎么能驾驭它呢?"话音刚落,儿子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 伯乐的儿子当然错了,蛤蟆怎么会是千里马呢?他错在只会墨守成规地照书办事,而不善于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这样能够找出千里马才怪!而且,他不应该委曲求全,每次都要求所相的马完全符合书上的指标。他缺少实践,甚至是失败,只有积累更多经验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虽然真正意义上的营销理论的建立时间不长,但营销理论在最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各色各样的营销学说纷纷面世。然而,理论的意义要体现在客观的实践上,中国的营销还比较稚嫩,所以,更需要学习理论以充实自己。理论的价值体现在现实的实践中,而中国的国情比较特殊,西方的理论到了中国都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要在适应实践的同时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