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建设质量强国需要文化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这不仅是加快实现"三个转变"、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要求,为新时代质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设质量强国需要体制、机制、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刚性推动,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
  质量文化
  是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质量已经成为制造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信誉和形象。世界上一些制造强国、品牌大国,同时也是质量强国,背后与其质量文化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备受推崇的德国制造业文化归根结底是质量文化,体现在德国人崇尚理性与科学、严谨务实、追求完美与极致的性格特点和工作作风上。同时,德国人崇尚创业、重视技术,相对于国内"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和考公务员热潮现象,德国的年轻人很少考公务员,青年男性大多愿意从事与机器打交道的工作,干自己擅长的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从根本上保证了德国产品的质量。日本不仅是质量强国,更是长寿企业大国,100年以上的企业有25 321家,1 000年以上企业有21家。日本企业凭借世代专注本业、专注质量、坚守诚信、坚持工匠精神,不仅使日本企业能够基业长青,也塑造了"日本制造"高品质的形象,催生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知名企业和品牌。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也积淀了深厚的质量文化。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故宫等伟大工程,堪称世界工程史上的质量奇迹。令世人惊叹的青铜器、瓷器、丝绸、茶叶等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制造"的名片,展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对工艺、质量之美的精神追求。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类能工巧匠辈出,涌现了像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以及庖丁解牛、铁杵成针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逐渐积淀并形成的厚德、重义、守信以及对待事业的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是我们今天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思想宝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靠工匠精神成就了"两弹一星"等事业,我们的前辈们勒紧裤腰带,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底子上构建出完备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质量文化的发展更是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一些行业和企业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成果。如:中国航天的 "质量是生命、质量是责任、质量是财富"质量文化;大庆油田的"好字当头、质量第一"质量文化;海尔的"质量不打折、服务不打折、信誉不打折"质量文化;华为的"零缺陷"质量文化等深入人心。在中国特色质量文化的推动和支撑下,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时也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今天,我们迈入质量时代,建设制造强国需要更加重视质量文化建设。
  质量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质量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和全体成员所认同的关于质量的理念与价值观、习惯与行为模式、基本原则与制度以及其物质表现的总和。虽然我国已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然而我国产品质量工作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制造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质量文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主要表现在:
  质量意识差。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绝大多数民众处于中低收入水平。民众对产品的需求主要还是满足于基本功能的使用,更愿意选择经济实惠、性价比高的产品。相对于日本妇女在购物时,对质量要求近似于苛刻的"挑剔",我国消费者在质量上"过得去""将就"的消费观,导致相当多的企业在产品质量上不作为。如近年来出现的同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国内市场产品的品质出现明显比国外市场"差一截"的怪现象;苹果、耐克、丰田等众多跨国公司在产品质量上长期对中国采用"双重标准"。这些不仅说明我国的质量状况令人堪忧,而且也说明我国民众的质量意识、质量素养有待提高。同时,我国的产业工人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职业化素养普遍不高,离现代工业文明所需的规则意识、标准意识、工匠精神还有不少差距,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质量工作的推进。
  质量诚信缺失。当前,中国质量诚信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的诚信意识和责任观念也在不断增强。但总是有一些企业只顾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忽视质量诚信,质量违法行为和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既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又阻碍了自身发展和诚信社会建设。如:在一些城市的市政工程建设领域不仅是腐败的重灾区,也是质量问题的高发地。由于监管不严、监管不到位,存在大量招投标违规、违法现象,部分施工者为了减少工程建造的成本,从中牟取暴利,故意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造成一些市政设施、市政工程刚投入使用就出现质量问题,令老百姓怨声载道。在现实中,我国的大型企业,对国家重大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到位,质量诚信形象较好,如: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高速铁路等质量达到甚至超出国际水平。而与群众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一些行业,如:装饰材料、家具、厨具、纺织服装等行业,质量问题反映较多。市场上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一些同样款式的产品价格竟相差好几倍,让人无从下手;若民众不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很难识别其真伪、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特别是近年来,利用电商平台制售假冒伪劣的问题日益显现。这些问题表明建设质量强国任重道远,亟待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着力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加快质量强国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把质量文化作为重要内容抓实抓好。
  质量文化建设需要树立规则意识。游戏讲规则、比赛讲守则、市场经济讲契约,具体到企业质量工作就是要合法、合规、合标。现代工业产品的生产是建立在一套标准、流程、规范基础之上的,要确保产品质量,必须敬畏法律、遵守规则、崇尚标准,否则就会乱象丛生。企业产品质量来不得半点虚假、半点马虎、半点变通,在生产过程中,若操作上差之毫厘,使用上就可能失之千里,从而给消费者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危害生命。因此,企业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规范业务行为标准,包括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制度。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要在企业内倡导全体员工尊崇标准、遵守标准的意识,将标准落实在具体的日常管理、每个环节和部件上,使生产出的产品质量达标合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质量文化建设需要强化诚信作用。"人无信而不立,企无信而不振,国无信而不兴"。质量的背后蕴含着国民素养,透射的是道德品质及价值观念。在德国,人们谈到质量问题时认为:"任何产品都是由人生产出来的,因此,人的质量是一切产品质量的基础。" 在日本,制造者认为:"制作出一件优良的产品是自己的荣耀;如果由于自身疏漏而导致产品缺陷,即是耻辱。"建设质量强国,离不开质量诚信的支撑,离不开良好的社会诚信文化环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质量诚信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使诚实守信的质量道德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企业是建设质量强国的主体,也是践行质量诚信的主体。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把企业的质量诚信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诚实守信企业和个人的奖励、鼓励、传播,对质量失信的企业要严惩,坚决打入"黑名单"向全社会曝光,使失信行为无立足之地。
  质量文化建设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企业质量文化的核心内容。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弘扬工匠精神目的在于培育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和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队伍。要弘扬敬业精神。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 "敬业乐群""忠于职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要弘扬精益精神。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要弘扬专注精神。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
  质量强则国家强,质量兴则民族兴。在迈向质量时代、建设质量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应把质量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力培育和提升质量文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质量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网站目录投稿: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