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并正式发布2015年《教育蓝皮书》。该蓝皮书显示,绝大多数公众持有较健康的教育价值观,重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重视能力培养,与应试教育现实中的名校竞争、对孩子的强制形成明显反差。比较而言,低学历家长、留守儿童家长相对更为功利。 恕笔者直言,拿低学历家长、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价值观说事,认为他们表现得更为功利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儿。低学历家长和留守儿童家长大都处在社会底层,所谓功利的价值观恰恰表明他们相信教育可以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认定教育是下一代向上流动的途径,这是对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虔诚和信任,且一直延续、生生不息。 用功利来评判底层民众的教育价值取向,缺乏必要的温情和敬意,是典型的矫情和造作。这就好比城里人开着私家车到乡下对着油菜花感叹"诗意的田园风光,芬芳的田间小路",可你当真喜欢大热天种田,走雨后芬芳变泥泞的田间小路?谁不想自己的孩子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可如果对基本的生存都缺乏安全感,首先考虑找工作、吃饱饭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处在底层的家长,希望自己的下一代通过教育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有更为体面的社会地位,这是现实逼迫之下的选择。 其实,功利的价值取向更为严重的不是这些身处底层的弱势家长,恰恰是那些地位更高、掌握更多资源的家长。仔细看看教育培训市场上费用不菲却又异常火爆的奥数、外教英语、小升初补习……谁是这个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笔者所在的城郊学校,外来务工群体子女占了一大半,很多外地来的家长忙着打工挣钱,根本没有时间管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是听之任之。所以,让孩子接受功利的教育还真是一个奢侈的事情,必须要有物质条件作为保障。弱势的家长,无法采取功利的行动,只能口头表达一下自己的希望罢了。 笔者无意去指责家长的价值观,因为我相信,任何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身心愉快地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家长这种口头表达和行动显示的所谓功利价值观都是现实环境压迫下的产物。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好学校就这么些,考试的内容就那个样,教育评价标准单一狭窄……有多少家长有勇气拿自己孩子的前途作赌注,拒绝现实的压迫,追求真正的教育和成长? 所以,当下最为关键的是加快教育转型,要让教育资源的分配变得公开公正;进一步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让学校变成润泽生命的地方;让选拨标准变得多元丰富,改变单一狭隘的评价标准;更要在招生等相关教育资源分配上给予弱势群体以公平……最终,让"真教育"落地生根,促使家长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