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媒体报道出几起学生轻生事件:5年级男孩因不满老师将其与差生分组从4楼跳下;惠东一名高二女生因被同学嫌弃有口臭,从27层楼高的家里跳下;19岁少年想自杀,刺伤同学"一起走"。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尽管老师已经很小心翼翼,但学生仍是"脆不可碰",这不禁引发不少公众的质问:教育到底怎么了? 近些年,学生心理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部门的难题。学生一旦出了事故,教育部门不仅要承受来自家长的压力,还要面对社会各界对教育部门的指责甚至辱骂。但是学生轻生表面上看是教育问题,深入分析其实是社会问题。 当今社会阶层板结越来越严重,对于中下层普通民众来讲,读书是改变社会地位最有效的方式。学习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改变社会地位的最佳出路被封堵,一次作业、一次测验的挫败感几乎都足以成为孩子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失误的懊悔、选择的纠结、落榜的担忧、前途的迷惘都可能成为孩子们选择极端行为方式的理由。 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现象是导致学生容易冲动的根源。就义务教育而言,中小学之间在资源配置上仍然存在着极大差距,虽然中央部门到地方政府三令五申不允许择校,但家长一直在想方设法的为子女选择优质学校。毕竟,可以搞关系,买学区房的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只能靠拼孩子取胜。"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这种无奈和绝望是家长的焦虑蔓延到学生最好的写照。当胎教、早教、幼教、奥数、艺术启蒙将孩子的生活填满时,孩子的天性就容易被漠视甚至无视。当孩子以焦虑的心态对待速成的明天时,易冲动就代替了谦卑的学习态度与平和从容的心态。 速成理念严重影响着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经济的高速发展让速成概念深入人心,速成理念使最不能也不该速成的教育也搭乘上了高速列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们的性格、品德、素质的养成需要长时期的磨练、熏陶和滋养,一旦抹上了生长剂,追求立竿见影,纵然日后学业有成,也会面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风险。 制止孩子们的"轻举妄动",重拾传统的雍容气度,仅凭学校教育一臂之力是无法改变的,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承担。当社会问题影响到教育的时候,也不应由学校独自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