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读书风气,即读书越多越好。有的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多读书,用借书量来评选"读书之星"。语文教师更是强调"得阅读者得天下",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推荐各种阅读书目让学生课后阅读,但忽略了学生阅读质量的培养。 笔者认为读书的数量是必需的,但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下,不可能把课外时间都用在阅读上面,中小学阶段更应该重视阅读质量的培养。此外,阅读质量的提高仅靠语文教师还远远不够,其他学科的教师、学校和家长应携手努力,共同破解重视阅读却"只喊口号、不抓质量"的乱象。 首先,语文教师是阅读质量的引领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材的编排侧重选择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特别是在不了解创作背景的情况下去阅读相关作品,更显得晦涩难懂。所以笔者建议语文教师不应把阅读教学只定位于字词句、主要内容以及中心思想的讲解上面,而是每个学期都带领学生深入阅读一本文学作品、全面了解一名作家,通过这种"触类旁通"的引领,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欣赏其他文学作品,培养其自主阅读能力。在布置课后阅读任务后,教师要设计问题带领全班一起深入讨论,让学生敢于说出或写出自己的读后感,然后教师再进行批评和总结。 其次,其他学科教师是阅读质量的发散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教师不管他教哪门课,都应当是一个语文教师。"语文功底扎实、深爱阅读以及阅历丰富的教师自然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小学生除了家长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各科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通过自身说法增强学生对人生的理解,让学生更容易读懂一部作品和认知社会。同时老师也可以推荐本学科的书目供学生课后阅读,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学科知识进一步的了解,不要用"开卷有益"这种大而无针对性的观点引导学生无目的的阅读。 再次,学校是阅读质量的倡导者。自媒体时代,网络文学的受众度越来越高,其中不乏一些语言苍白、内容低俗的网络小说,侵蚀着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学校要用"经典"引领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全校开展"阅读经典作品,建设书香校园"活动。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安排有关教师通过为学生导读破解"四点半难题",带领学生畅游在阅读的海洋里,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最后,家长是阅读质量的监督者。网络时代,书籍的魅力显然抵挡不住"屏幕"的诱惑,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远离手机,监督孩子完成相关阅读任务。有条件的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读书、旅游、写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又增强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此外,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市场,有时家长很难甄别哪种书适合自己的孩子阅读,在这种情况下,坚持让孩子阅读《教育部新课标分级阅读丛书》不失为明智之举。 总之,培养中小学生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各科教师、家长、学校精诚合作,才能让每个学生形成有质量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