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话说孙权六忍辱篇受封吴王又何妨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魏王并接着取代汉朝称帝,封孙权为吴王。
  孙权的群臣商议后认为,不应该接受魏国的封号,而应称上将军九州伯。孙权说:"九州伯,从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从前汉高祖也被项羽拜为汉王,这是时势造成的,那又有什么损失呢?"于是接受了吴王的封号。
  此前向曹操表示臣服,虽然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毕竟是汉相,归根到底还是臣服于汉朝。现在汉朝已不复存在,是向魏国称臣,这个情况跟以前不同了。所以群臣反对。所谓称上将军九州伯,就是不承认魏国代汉,仍然把自己当作汉朝的臣子。
  但这样一来,就完全失去了称臣的意义。孙权的本意,是想藉此避免魏国的夹攻,争取同刘备单独作战的时间。如果不接受封号,就难免魏国的进犯。
  后世有人评论说,吴国之所以不能维持久长,最后被大国吞并,是因为孙权没有采纳群臣的意见终身称汉将。这是腐儒之论。
  如果当时孙权依从了众人的意见,吴国不要说维持几十年,恐怕几个月都不可能。两面受敌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当时曹、刘都已称帝,而久有帝王之心的孙权却要向人称臣,对他来说这应该是最大的耻辱。曹丕其人,在政治上并无雄才大略,不过借其父的余威而已。而孙权却要在这样一个无法同自己相比的人面前俯首称臣,这更是一种屈辱。但孙权都忍受下来了。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说:孙权屈身忍辱,有勾践之奇。这确实道出了孙权的一大特点。
  在孙权看来,是对汉称臣还是还是对魏称臣,是对曹操称臣还是对曹丕称臣,是被封为王还是被封为侯,……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够争取时间,扭转危险局面,保持实际上的独立,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机会,他什么都会接受。
  孙权的屈身忍辱,确实取得了效果。由于曹丕接受孙权称臣,他在孙、刘之争中保持中立,而放弃了趁机夹攻的机会。
  所谓忍受屈辱,就是去做那些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使自己处于受羞辱的境况,任人贬损自己身分和人格,等等。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换取这样一个时机:能更好地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使境况有根本的改善;让自己大大地扬眉吐气;最重要的,是让自己能够实现人生的根本目标。
  孙权悟透这一层道理,所以他屈身忍辱,毫不勉强,没有任何多余的计较,事情做得很彻底,也就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勘破人情之常,忍一般人所不能忍,非有大志者不能如此。
  屈身忍辱,是孙权的一大英雄本色。
网站目录投稿:水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