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不少人总是把培训效果差的责任推给教师。其实,很多问题出在培训机构、专家和学校身上。 一、不少培训机构的顶层设计有问题。培训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能力。开展培训前,培训机构应该先摸排清楚教师中存在的问题。但现实的培训往往缺乏调查研究和实践指向性,搞"一刀切",有些培训教师只要签到和提交书面作业,即可获得相应学分。不少教师经常找人代签,以"下载+复制+粘贴"或抄袭等方式敷衍。培训机构对此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结果是,不仅教师没有提高,还助长了造假歪风。 二、专家的"远水"解不了教师的"近渴"。培训时,不少专家夸夸其谈,却鲜见帮助教师磨课、磨题的,既不进课堂"捉虫",更遑论"田野"研究和示范。有些教研员讲起理念一套又一套,但普通教师难以借鉴,甚至会产生"花拳绣腿"之感。 三、校本培训华而不实。校本培训应以发现和破解实际问题为旨归,帮助教师成长、蜕变。但很多学校或者每年请专家做几个讲座,或者发几本书了事。每年都重复老一套,教师也就重复着应付。 让教师培训真正落地,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育行政部门要担起责任、创新思想。当下,培训亟需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尤其要打破本地培训机构独霸一方的垄断局面,以"工程发包"形式公开招标,引导并鼓励区域内外有资质和实力的教师研训机构参与教师培训,构建、完善教师培训课程,用课程引领教师差异化、有序化发展。 要加强监督。培训好坏,教师最有发言权。要建立并优化教师培训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民主测评、个別交谈等方式,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优胜劣汰,用动态管理保障培训质量。 要不断优化学分管理。一方面,赋分办法要多元化。以上课、对话交流和面试等代替单一的书面考核,注重教师核心素养的考核,使教师真正感受到培训的压力,进而找到培训的动力;另一方面,赋分权力要下放。教师研训的表现和业绩如何,同行和教研组长最清楚,应赋予其学分发放的话语权。 此外,还要给学校培训自主权。鼓励学校建构培训"超市",让教师按需培训,促进教师差异化发展。 专家和教师应缔结研训共同体。专家要进课堂为教师上示范课,用理论指导实践,并提炼研训的内涵;还要组织教师上课、听课、评课、改课,鼓励他们对话交流,指导他们磨题、命题、读书和写作,帮助策划活动方案,让教师研训回归实践。 学校应为教师培训营造生态环境。当下,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很沉闷,作业和考试泛滥,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依旧沉重,学校可以这些主题和课题为目的,引导教师研训。 当然,教师培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用心投入和长期坚持。同时,学校要用制度激发教师的培训内驱力;要重视教研组建设,并安排专门时间让教师集中研训;以"互联网+教育"为支撑,打破学校和学科边界,鼓励教师以强带弱,开展校际和跨学科的网络化研训活动,让研训从制度走向习惯和自觉,进而上升为学校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