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日前公布今年针对农村学子的自招计划。北大说,考生可自己报名,最高可降至一本线录取。清华同样不甘落后,取消中学推荐,全部个人自荐,降30-60分录取,体测优秀还可多降5分。 作为一名从乡镇高中考上北师大的学生,我深知农村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的艰难,尤其是农村的非重点高中进入重点大学,更是难如登天。应该说,北大和清华出台优待农村学子的招生政策,体现了名校的担当——给农村学子更多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这项政策要真正惠及农村学子,还有两个问题须解决。 首先,怎样招到真正优秀的农村学生?媒体多次报道高校招生过程中出现的冒名顶替、暗箱操作等事件,甚至个别名校的自主招生还曾因黑幕曝光、相关人员被捕而暂停。因此,人们就免不了担忧针对农村学生的降分新政能否执行到位。城市学生之所以能够比农村学生更多考上重点大学,除了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的因素,其雄厚的社会资本也是助推剂。如果少数城市学生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本,通过走后门的方式,挪用了属于农村学生的名额,怎么办? 北大清华虽然公布了自招计划,却没有向社会公布自己的招生方案。而公布招生流程,增加招生环节的透明度,一方面能极大提高公众信任,另一方面也为社会舆论监督留下空间,遏制暗箱操作的发生。 其次,农村学子进入了重点大学后,有没有帮助他们"进入状态"的管理和教育方式?大家都知道,城市高中的学生,尤其是那些优质高中的学生,不论是学识,还是视野,都要比农村高中的孩子出色。有些农村学生可能自出生起就没有离开过家乡,没有离开过父母。当他们初次进入大城市里的重点大学,被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包围"的时候,很容易陷入自卑之中。如果得不到缓解和疏导,极易患上抑郁等心理疾病,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此外,农村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后,面临的就业环境相比于城市大学生来说也更艰难。一方面是因为上文提及的社会资本,即便农村学生再刻苦努力,总体上也无法和城市大学生相比。另一方面,当前的社会管理体制,尤其是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农村学生与部分工作隔绝。最近还有媒体报道,北京鼓励企业招本地户籍人口。如果就业和人才流动受到这些"出身"因素的限制,即便毕业于重点大学,农村学生也无法获得较好的工作机会,谈何"改变命运"? 所以,如何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把农村学子的种种"不足"补上来,别让他们遭遇"即使上来了,还是要下去"的玻璃屋顶,也是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需要思考的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