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们坐在草地上,幸福地依偎在一起,也不说话,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我们才推着自行车回家。 玉妮说:"以后就咱俩好,你记住了?" "嗯。" "咱俩得琢磨点儿事儿干,想办法挣点儿钱,挣很多很多的钱,让我们的小日子富起来。"玉妮充满憧憬地说。 "嗯。" "你说干什么?" "……" "我看你哥和你嫂子干得就不错,他家的果园每年收入好几万呢!你眼馋不?" 这时我想起我哥哥家的果园来了。 哥哥把在新疆当兵时学习的那套料理果树的技术,全都运用到自家那二十多亩果园上去了。施肥、剪枝、打药、下果……样样精通。如今那片果园,郁郁葱葱,人见人爱。果实成熟时节,金帅、果光、富士各种苹果挂满枝头,芳香四溢。下果时,哥哥雇用村里老少,一齐动手,欢欢喜喜,那才叫丰收的喜悦呢!一筐筐苹果在果园外的乡路上摆成了长城,县外贸局的大汽车在路边等着,装满了,一溜烟拉走了,换回来一大摞崭新的票子。哥哥这几年都成了远近闻名的暴发户了! 我说:"我眼馋。" "光眼馋不行,得自己去挣呀!但在家种庄稼肯定不行。这附近没有一家靠种庄稼发起来的。我看咱们还得琢磨别的门道儿。" "什么门道儿?" "比如说做买卖。我看咱们做买卖肯定能挣钱,你有文化,会算账;我有力气,能干活"。玉妮说。 "好,就这么定了,做买卖!明天咱们就去县城里转悠转悠,考察考察,看看咱们适合干什么买卖。" 第二天一大早,我俩就去了县城。县城离我家七十多里。汽车喘着粗气沿着盘山道走了将近三个小时。县城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们来来往往,非常热闹,我和玉妮东瞅瞅,西望望,一切都觉得新鲜。一向泼辣大方的玉妮,这时也似乎受到了一种威压,变得蹑手蹑脚起来。看到大街上熙来攘往的人们一个个都西装革履,打扮入时,对照自己那一身充满汗臭味的破衣烂衫,我俩从内心里感觉到了与这座县城的不协调、不适应。 "如果我俩也能在这城里住,那该多好!"我羡慕地说。 "想得倒美!"玉妮回了我一句。"你以为这地方谁都能来住?人家都是工人,是干部、是吃国家饭的!" 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是多么的卑微,自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出大力,流大汗,过着贫穷清苦的日子。我在心里狠狠地说:"我也要做上等人,住城里的楼房,过一种安逸舒适的好日子!"从此,过上等人生活的希望的种子一直深埋在我的心里。这种强烈的愿望一直激励着我,促使我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只身逃离了乡村,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俩从这个商场走进那个商场,走过宽阔而拥挤的大街,走进公园,坐到角落里一张舒适的硬塑料椅子上,歇口气,吃了从家里带来的鸡蛋和煎饼,马不停蹄又来到了菜市场、商品批发大棚……我俩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直看得目瞪口呆,傻子一般。我心里纳闷,中国改革开放好几年了,城里搞得轰轰烈烈的,为什么我们乡下一点热闹的气氛都没有呢?!乡下真是太闭塞、太寂寞、太落后了! 太阳已经偏西了,要不是因为赶公共汽车,我俩会把县城逛个遍、看个够。考察了大半天,我俩倾其所有,从批发市场上购买了二十双军用单鞋。这鞋结实、抗穿、无假货,在农村受欢迎;还购买了几挂粗细不一的尼龙绳,这是农村每个家庭的必需品。 回家后呆了三天,第四天就是乡镇赶集的日子。在农村五天一个集。我和玉妮早早地来到集市,将军鞋和尼龙绳"一"字摆开。玉妮亮开宽厚的嗓门儿,大声叫卖,向顾客们介绍军鞋的质量和价格。我在玉妮身边一句也喊不出来,心里却暗暗佩服玉妮的爽快与泼辣。玉妮真的是块做买卖的料儿,在她诚恳的服务态度和热情的煽动下,军鞋一会儿工夫就卖出了三双。到下午收摊的时候,除了几挂尼龙绳没有卖出去,其余的都卖掉了。回到家,我俩在玉妮家的土炕上拢了一下账,除了去县城的车费和地摊税,我俩一共挣了四十六块钱!我俩看着炕上的一大堆钱喜形于色,四十六块钱哪!这在农村能买多少斤粮食! 旗开得胜,一下子尝到了甜头,我俩就商议放开手脚干,做买卖,就是做买卖!认准了这条路就一直走到黑,决不回头! 我建议说:"以后咱们不能乱花钱,要把它打到成本里去,一步一步地,将买卖越做越大!" "好,我听你的。"玉妮很赞成。 就这样,我和玉妮密切配合,风风雨雨,一年下来,我们竟攒了两万多块钱。望着用辛劳的汗水换来的一大摞票子,我和玉妮心里甜甜的,美滋滋的。 农村隔五天一个集,不赶集的时候,我和玉妮就帮爹娘侍弄庄稼。农村活多,没完没了。秋天收了玉米、大豆、花生、高粱、地瓜,倒出茬地,马上要耕地上肥,将麦子种下。冬天在家里猫个冬,吃完饺子过完年,抽袋旱烟的工夫,寒食就到了,寒食前后要给小麦施肥,除草,分孽,眨眼就到了五月节。五月节前后天气燥热,一阵阵干热的风从麦田上掠过,吹得麦子一波一波地泛着黄浪,村里村外全是麦穗的芳香,村民们经不住麦香的诱惑,在麦秸晒得"嘎嘣嘎嘣"直响的时候,他们就迫不急待地开镰收割了。岭上岭下,河套洼地,到处都是割麦子的大人小孩。乡道上,拖拉机、牛车来来回回,喝五吆六,将麦子拉到麦场里垛成金山银山。打完麦场,又要栽地瓜、种花生了,垅背上套种春玉米。酷夏一过,就转成一阵强似一阵的西北风,夹杂着一阵一阵的秋雨。霜降来临,树叶落了,庄稼秧子黄透了,村民们又是一阵繁重的秋收。当地里的活收拾利索,小雪就飘飘扬扬地落下来了。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 简单而繁重的体力劳动,使村民们的生活程式化、简单化。他们的表情都很麻木,很少有什么喜事能涤荡开他们的心胸,除了娶亲和过年。娶亲就不用说了,哪家娶亲,家族邻娌都要前来贺喜,一家人能够结结实实地乐上几天。过年就不同了,家家都过,而且绵长。劳累了一年,到年底,粮食都收到囤子里了,锨镢锄头都收拾干净了,他们就尽兴地吃、喝、玩。从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就开始有年味了。男人们劈柴火,扫屋、扫院子,垫猪圈、牛棚,女人们磨面,舂米,蒸馒头,做豆腐。馒头、花卷、包子、打糕,一锅又一锅地蒸,插上红枣,印上小燕或鲤鱼等图案,或者贴上"福"字、"寿"字,蒸上满满一大缸,约莫能吃到二月二。他们把大缸放在院子里,拿盖子盖上,上面压上块石头。馒头蒸完了,他们就去赶年集。这时候的年集上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女人们给娃娃们买衣服鞋袜,揭年画春联,她们都有讨价还价的本领,能把一分钱的利益算到骨头里去;男人们则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将鱼肉菜大筐大筐地往家拎。拎回家埋在雪里沙里,找个破锅旧盆的扣上,或挂在高处的墙上或树上,免得猫呀狗呀的叼了去。 腊月三十天没亮,孩子们就被爹娘喊醒,穿上新衣服,蹦蹦跳跳地到大街上比美去了。男人们将饭桌按到庭院里,将春联一张一张地抚平,浆糊抹匀,仔细地一张一张地贴出去。大门上、堂屋门上、猪圈门口、牛棚里、囤子上、炕头上都要贴。不识字的人家就请邻居家的学子当参谋,免得贴出什么笑话儿来。 贴完对联,还要把桌子搬到土炕上去,在上面抹浆糊,贴顶棚,糊墙,贴年画。墙上年年贴一层书纸,年岁长了,竟贴成厚厚的一层壳,既美观,冬天又暖和。家家户户将对联和年画贴完了,站在大街上或站在远处的山岗上一瞅,小村立即增色了不少。夹杂着小孩子们在街头巷尾噼哩叭啦燃放的鞭炮声,使小村立即充满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男人们忙着贴春联和年画的时候,女人们则绾起衣袖露出黑红的臂膊,忙着烧火做饭。米要多淘几遍才下锅,菜也要洗干净,鸡肉鸭肉要炖烂乎,猪头猪爪上的毛要拔净……一家人围着一桌香喷喷、五颜六色的好酒菜,其乐融融。天一擦黑,男人就把灯笼挂在门框上,那灯叫长明灯,能保佑一家人健康安宁。接着,一家人就围坐在火炕上包饺子。饺子里还要包上镍币,谁吃到了谁就有福气,在新的一年里就能万事顺达。孩子们为了吃出硬钱来,吃了一个还要再吃一个,一个个都撑成了大肚鬼儿。好出风头的人家不到夜半就放起了鞭炮,噼哩叭啦,一放半天不停。一家燃放,家家响应,不一会儿,整个小村就淹没在欢乐的爆竹声中了。爆竹声传出小村,震荡着远处的河套和山谷,在山谷里久久不散。一村响起,村村燃放,不一会儿工夫,整个乡村处处都是痛快淋漓的鞭炮声了。 在院子里放完鞭炮,女人们去下饺子,男人们还要迎财神,祭灶神和关帝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全家安康。又磕头,又烧香烧纸。待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小孩子们便都缄了口,埋头吃饺子。吃年夜饭的时候大人是不让小孩子乱说话的,恐怕他们说出不吉利的话来,真的应验。男人将女人温好的酒从酒壶里倒进小酒盅,小口小口地呷,细细地品,心里美滋滋地舒坦。 吃完饺子,孩子们就蹿下炕,着急拜年去了。一个家族中,晚辈们聚到一起,挨个长辈家拜。长辈们端坐在炕头上,把压岁钱放在枕头底下压着,专等晚辈们的来磕头。晚辈们走进堂屋,对着家族的家谱便拜,对着长辈磕头,过年话喊得山响。长辈们笑着,从枕头底下摸出压岁钱来,挨个儿分发。晚辈们伸手接了,一下子揣进腰包,扭头跑到大街上的路灯下,仔细查数压岁钱的数目,乐得直蹦高儿。 吃完饺子拜完年,大伙儿就忙着走亲戚。七大姑、八大姨、一个眼的二妗子,家家都要走到,一直走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将那点年货底子打扫干净了,这新年就一下子过去了。到开了春,飘落下几场凉滋滋的春雨,就又到了侍弄庄稼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