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如何让阅读教学课堂真正的活起来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力争做到问题设计的最优化,同时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转变观念;激情激趣;巧设问题;动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我看到现在某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情形是填鸭式的独角戏教学,即老师在台上逐段逐句的分析说教,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另一种现象是老师的提问从头到尾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课堂中师生对答如流,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活跃[1]。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阅读教学课堂。真正的阅读课堂是什么样的呢?真正的阅读教学课堂,教师不再是做舞台的表演者,而是做课堂艺术的剪辑者;学生也不是被动的去接受、去填装,而是主动的去思索、去探求。那么如何使教师从"前台表演者"转化为阅读教学中的"售后服务生",让我们的阅读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转变观念,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既然是阅读教学,其特征就应体现在"阅读"二字上,阅读課堂是学生对话的舞台(即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活动),学生才是阅读课堂的主角。所以,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阅读文本的各种方法(朗读、默读、浏览、跳读、圈点、批注等),用"五还"①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还给学生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价权),要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主动的"学",让学生在阅读、合作、交流与评价中去"学",使学生的"学"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这一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获得这一知识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有阅读的冲动,激情导思,使自己成为生成性课堂教学②的幕后推手,用极富价值的提问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弹奏出阅读课堂教学中动听的乐章[2]。
  二、创设情景,激情激趣
  阅读教学要真正的鲜活起来,让阅读课堂中呈现出:既有学生声情并茂的流利朗读,又有学生抓耳挠腮的冥思苦想;既有师生激情四射的辩析争论,又有学生动手执笔的圈点勾画。这一良好局面的出现,需要我们教师特别做好两方面工作。
  1、给学生搭建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平台,让其在环境的感染下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时常采用情感渲染法、设置悬念法、游戏激趣法、情境再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去刺激学生的不同认知感官,使他们产生去阅读与思考的冲动。
  2、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许多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但由于缺乏自信心,既怕受到教师的严厉批评,又怕遭到同学的冷嘲热讽,不敢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抓住学生的欲表性,克服他们的恐惧心理,把提问权、评价权交还给我们的孩子,鼓励他们在阅读中去质疑问难,大胆的提出问题,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论。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有利于让学生从问题中来,再有勇气回到问题中去。这样不断深入的探讨,阅读教学就会绽放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式的盎然生机,学生思维的碰撞就会擦出耀眼的火光。
  三、巧设问题,抓住重点,训练思维
  阅读教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要懂得"问题是课堂生成的前提,生成是对问题的发展与超越"这一教学理念。所以,我们教师在预设问题时,应注意设计问题的的两个方面:首先要关注问题的难易度,针对学生的实际,可以从"识记——理解——创新"三层面上进行问题的设置;其次要找准问题的设计的着陆点,针对不同体裁的文本,在不同的地方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一般来说,设置问题主要抓这几个点:一是课文的题目,它往往是文章的文眼;二是总起句与总结句,常常是作者心路历程的展现;三是关键句,研读它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四是学生"答不上"、"不开窍"的难点,抓住难点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的磨炼[3]。譬如:我在执教《北京的色彩》一文时,因课文开篇一句是:"我像一片云,从四季常青的东海之滨飘到了北京城。"于是我设计问题是:"句子中的动作行为词语是什么?与之相关的这样的词还有哪些?而作者为什么选择用‘飘一词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既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去理解 "飘"一词最能体现文中的"我"沾沾自喜的内心活动,又能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整合思维的训练③。设计的问题提出后,我们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好"售后服务"工作。总之,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以所设问题为导火索,以训练思维为桥梁,以通达教学目标为最终归宿。
  四、"动"、"静"结合,宏观调控,做到张驰有度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观看到学生冥思苦想的"静",而且更期盼欣赏到学生言由心生的"动"。"静"是"动"的潜伏与酝酿,在潜伏中有学生思维的暗流涌动,"动"是"静"的碰撞与升华,在碰撞里有学生智慧的火花。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生成的偶然事件,对于偶然事件中的创新性问题,教师要作为新的教学资源,抓住战机,及时诱导,以利扩大战果。例如,我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中,有学生提出:"老师,课文题目为什么不叫《草船骗箭》呢?"我抓住难得的机会,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去辨析"借"、"骗"分别与"还"、"不还"的关系,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对于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危机"事件,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智慧,把"危机"转化为"良机"。我们要把握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要把课文《围魏救赵》上成一堂历史课。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教师潜心钻研教材,精心预设课堂提问,做到读中有问,问中有读,以问促思,整体提高。同时走出满堂皆问的误区,设计的问题要少而精,做到从问中来,到问中去,循着阅读—思考—生成—评价的教学模式,就能使阅读教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参考文献
  [1]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小学数学教师,2003(C00):9-17.
  [2] 马向真.论威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02):75-83.
  [3] 龚春燕.龚春燕与创新学习[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网站目录投稿:忆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