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关于职场,还有心理学 带你打开全新的视角 过上想要的人生~ ♥ 分享|赵晓璃 文|虚度时光读吧 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 1:
眼看着双十一购物狂欢的激动时刻就要到了。购物达人丽萨可是要忙坏了,她知道哪有优惠劵,哪能找到打折卡,哪个店能搞"买二赠一"还能"半价秒杀",她说自己购物达人的称号可是多年拼杀靠实力赢来的。 总之一句话就是-----我能花比你少的钱,买到比你多的好东西! 周围听的人真的是羡慕的不得了,纷纷求赐招。更多的丽萨们加入了"购物达人"的大军。 于是,打折活动开始时,排长队的人多了;网上出现爆款,直接就爆单。商家看着这样火爆的购物场面,满意的数着钞票。丽萨们看着自己抢到的优惠商品,乐到充满幸福感。 消费者满载而归,很满意自己的购物体验,商家总结着大促方案,又急着开始下一场更大场面的商业活动了。 在这一次买和卖的交易中,当丽萨们静下心来看着自己购买的商品时,也会突然冒出这样一个念头: 我当时为什么要买这件衣服?好像它并不适合我。好像是凭直觉我就买了? 都说买的没有卖得精,我真的是占到便宜了吗? 是不是隐隐约约感觉到哪里出了"偏差"?导致了你在情绪化下做出了购买决策。但这些都是商家意料之中的事情。 理查德·肖顿在他的《反直觉》一书中指出-------- 人们在购买决策时,容易受到形形色色的偏差支配,但商家对这些偏差了然于心,并以此来调整产品、沟通话术、促销方案以便产生对商家更有利的结果。 商家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各种行为"偏差"开展了相关的商品活动,他们善于用这一招让广大消费者们中招。 2:
1、微信、支付宝让我的信用卡每个月的还款数额增加了一倍! 又到了还信用卡的日子,我的朋友小林有点懊恼的说,这个月又欠了银行1万多!刷卡、扫微信的时候不觉得花了这么多钱,一到还款的日子才发现,原来要还银行这么钱! 看看小林的信用卡账单,一顿工作餐28元,一次下午茶19元,一件外套1288元!……做为一个刚入职场一年多的新人来说,这消费的确有点高。 小林也惊讶的说,工作餐是订的外卖,还用了打折卡呢。当时还觉得自己得了优惠呢?想想天天28元的工作餐真是有点心疼钱了。 可是刷卡时真没有心疼的感觉,到底咋回事呢? 这又是一个引导我们消费的行为偏差----用现金付款时我们都会有"心疼"的感觉,但刷卡心疼钱的感觉要低很多。换句话说,刷卡比现金支付更能促成交易的达成。 《反直觉》里对这种行为现象也说了说明: 刷卡支付减轻了付款痛苦,当消费者使用现金支付时,商品的成本会被更大地凸显,而刷卡支付则掩盖了这种感觉。 这下明白了吧,我们在欢乐刷卡时,商家就是利用了我们这样付款无感让我们在无意中刷爆我们的信用卡。 刷卡给我们购物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在无意中让我们花了更多的钱。 现在明白了吧,无论是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都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更方便的买买买,是为了让我们更多的买买买! 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很久不带现金出门的我们,以后也要在包里多放几百元现金了。 2、34元和39元哪个更便宜?你一定绕不开商家定价的坑? 《反直觉》里提到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通过商场的销售数据显示,同样的一款衣服,在同一时间段,一件标价34元,一件标价39元,结果却是34元的衣服反倒不如39元的卖得好。 最可能的解释就是由于消费者反反复复接触到价格尾数为 9 的促销商品,以至于最后一看到这种价格就会很容易联想到便宜货。 看到这里,我们真的要仔细的想一想了,我们看到的商品标签,好像都有"9"和"8"这两个数字,比如89元、3.99元、1999元等等,这样定价会给我们这样一种错觉: 89元会觉得是80元,3.99元会觉的是3元,1999元会觉得1000多元,都会产生比实际价格要低的错觉——这正是商家要利用的"消费错觉",让你多花钱的商业手段。 当你了解到了这个定价逻辑后,你在商场上赚一圈,或你在网上扫一圈会发现,天啊,好多跟"9"相关的价格啊,一定要暗暗的告诉自己99元,不是90元,而是100元,100元买这件商品行不行? 3、以日结算比年结算花得钱要少?真的是又上了商家的当了! 保险员发朋友圈文案经常是这样的:1天5元的投入,获取上百万的回报。 很多人一看,一天才5元钱,真的不多,谁都花得起!很多人头脑发热就买了这份保险——其实这又是保险行业让你花钱不心疼的一个"圈套"。 无论是以日、月、年来计算你要投入钱的总量是不变的,但是以日计算会给你产生一种少花钱的错觉。这也是商家尽快促成交易的另个大招了。 想一想,你有没有中招过? 培训机构跟家长介绍费用时,也这样说过,一天投入3元,学到这么多体系的知识,划不划算? 这款面膜相当于你一天花1元,却能保持七天168小时的的清爽,划不划算? 这套衣服,相当于一天2元,却能365天拥有迷人的身姿,划不划算? 划不划算当然不能完全看一天花了多少元,而是要看一共花了多少钱?到底值不值? 4、天啊,内部员工价,又被故事买单忽悠啦? 广告中如果直来直去,大家都有自动屏蔽的心理,会告诉自己要小心,这是广告!但是讲故事呢? 包子铺的老板在介绍自己的包子时会说,我们家小孩子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包子——这样我们会想,老板的孩子都在吃,这包子肯定是不错的,然后就爽快的买了。 内部员工团购价?有没有听说过?如果你能拿到这样的价格买到心仪已久的商品,是不是要沾沾自喜好一阵子?你有可能真的是拿到了内部员工价,还有可能就是商家讲了一个"内部员工团购价"故事,为了是让消费者买单。 《反直觉》一书中指出,多数促销活动还是过于直白:类似"买二赠一""半价秒杀"这样的广告语可以说司空见惯。 这种单刀直入式的促销策略是有缺陷的;品牌商电视广告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否讲好一个故事,当你筹划促销活动时,不要单纯依赖"挥泪"打折,数字打动不了消费者,我们不是天生的统计学家——故事远比其他手段更能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 这种消费行为的神奇之处在于,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并不觉得这是一个故事,而会认为这是一个事实的存在,让我们买下商品的动机不是因为听了这个故事,而是我们自己的判断力。 3:
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促销、打折活动,还有各种电商节。商家们不知疲倦的研究着促使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动机,他们将《反直觉》中最关键的 25 个人类行为常见的偏差,了然于心。 那么,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是不是也要行动起来,我们怎么运用反直觉的行为让我们在购买行为中,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呢? 今日荐书---- 本书主要着墨于最关键的 25 个人类行为常见的偏差,它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后才确定的,你在开展商业活动时,可以方便地运用书中列举的所有偏差,以起到如虎添翼之效。 ——今日话题—— 你踩过消费的坑吗?欢迎分享哦。 我们会结合留言质量和人气,选出5名幸运读者赠送此书哦~ 留言截止日期:2019年11月18日周一晚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