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上的成功者,无一不是深谙"以钱生钱"精髓的理财高手。正是由于他们精通用钱赚钱的诀窍,所以才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并且收获了巨额的财富。 那么,30岁的人怎样做才能以钱生钱呢? 首先,要筹集到用于"生钱"的本金。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个人空有高明的理财手段却没有运作资金,那么他自己无法以此赚得财富。因此,理财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筹措资金。 那资金又从何而来呢?第一个来源就是自己的积蓄。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仅仅依靠自身积攒的资金就只能赚取小额的财富,而想要赚取大额的财富,就要靠"借"了。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借"也是一个理财高手惯用的招数之一。事实上,很多成功的富豪和企业家,其中不乏一些30岁刚出头的人,他们都是以"借鸡生蛋"、"借钱生钱"的方式起步,快速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胜利者的。 之所以强调筹资时"借"的重要性,是因为小股资金运作的力量远远弱于大笔资金。就如同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一把筷子却很难被折断一样,由于个人手里的钱很有限,如果单独投资就像一根筷子一样,经不起市场上的一点风浪。然而,若把很多人的钱汇聚在一起,形成大股的资金流共同运作,那么抗击风险的能力也就大大提升了,这样成功投资获得利润的机会就增加了。 通过向亲戚、朋友借钱来筹集"第一桶金"的情况,在人们的创业经历中是很常见的。而且,这种筹资方式很符合人情往来的价值观。但是,即使是向亲友借款,也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但要用自己的决心和魄力来感动他们,还要切实地向他们介绍理财计划的可行性及预期目标等具体情况,让他们在肯定自己方案的基础上伸出援手。 筹到资金以后,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用钱来"生"钱的问题了。 是否会花钱是衡量理财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赚钱是学问,花钱更是学问。几经打拼积攒到一笔资金之后,应该如何用这些钱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俗话说:"勤俭发家,玩物丧志。"如果只是单纯地将钱财肆意消费、挥霍一空的话,不光是资金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对人的心智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很多大富豪和商界成功人士,当手中的钞票越来越多时,对于如何使用这些钱反而表现得越发谨慎。 毫无疑问,资金首先要转化为资本才能够增值。也就是说,想要"以钱生钱",就必须先把这些钱转化为资本——用这些钱去投资。在传统投资理论中,投资分为三大领域:一是生产领域的投资,即采矿、办厂、种植畜牧业等;二是服务领域的投资,即开办饮食、娱乐等服务性企业;三是商贸领域的投资,即开办商店、贸易公司等。不论投资怎样的领域,只要资金被用于最能获利的地方,就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 因此,所谓"以钱生钱",就是通过资本运作,在资本市场上投入资金、赚取利润,进而通过兼并、收购来扩大发展规模并拓宽产品市场,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让一个理财者赚得更多财富、走向成功的关键。 每年的10月都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对外公布该年度各类奖项获得者名单的时间。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不仅代表着学术界各领域的最高荣誉,同时还将给获奖者高达100万美元的奖金。 诺贝尔基金会每年发布5个奖项,支出5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显然,100多年来,诺贝尔基金会所支出的奖金总额已经远远不是诺贝尔当年所捐献的资金可以负担的。那么,基金会又是靠什么来支付这些数额庞大的诺贝尔奖奖金的呢? 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由诺贝尔奖的创始人诺贝尔捐资980万美元注册。由于该基金会成立的目的是管理、支付奖金,因此在其章程中明确规定了基金的投资范围,将其严格限制在安全且收益稳定的投资项目上。基金会初期的投资项目基本都是诸如银行存款或者公债等一类收益微薄但风险相对小的项目。而对于股票、房地产等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基金会的管理制度是严令禁止涉足其中的。 然而,经过50多年的投资运作和奖金发放,资金在保守投资项目的低回报率致使诺贝尔基金在运营过程中严重地入不敷出,原始资产流失了将近2/3。1953年,该基金的资产仅剩下300多万美元,甚至连来年的奖金支付都成了问题。 面对这种状况,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终于意识到,只有高回报率的投资才是财富积累的有效途径。于是他们当即对经营管理制度做出了突破性的改革:更改基金管理章程,放宽投资范围,将以前只允许储蓄在银行里或者购买公债的资金投向股票和房地产市场。 这一全新的理财观念一举扭转了诺贝尔基金的命运,在其后运营的40年间,诺贝尔基金会不但能够支付得起每年的巨额奖金,还一举填补了过去50年来的亏损,基金总资产超过2.7亿美元。 从这个案例中,人们很清楚地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以钱生钱"不但能迅速实现资本增值,还能让其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若通过这样正确的方式进行理财,必然会将自己的财务状况带入良性循环,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得到更多的收益。 理财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仅仅明白了理财的重要性和原则还是远远不够的,理财时还应当注意避免步入以下几个误区: 1.急功近利。 理财的核心是对资产和收入进行合理分配,不仅要考虑如何积累财富,还要考虑如何让生活有保障。事实上,理财包括投资理财和生活理财两方面,其内涵并非仅限于"以钱生钱"的投资。因此,在理财时,人们应当根据自己的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等具体的财务情况,在对风险承受能力充分考虑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设计出理财方案。切记,不能太过急功近利。 2.跟风随流。 在自身缺乏理财知识的情况下,很多投资者都难以对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跟风随流就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但是,每个人的理财侧重点是不同的,因此投资者需要针对自身的阶段性、性格偏好等具体因素制定出不同的投资目标;根据自己的资产分配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灵活调整资产配置,制订相应的投资计划。这样,才能借助理财赚得财富。 3.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长期风险。 这一现象在房地产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尽管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房产泡沫"已经使一些投资者意识到房产投资的巨大风险,但是很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期风险的人依然争相投资。 4.过于保守。 这是投资理财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尤其是在我国,传统理财观念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很多人都将银行储蓄作为唯一的理财方式。这一理财方式无疑是所有投资方式中风险最小且收益最稳定的一个。然而,持续降低的利率和利息税的征收,使得银行储蓄几乎不可能实现资产增值,而且一旦遭遇通货膨胀,银行存款就会缩水。此外,银行储蓄不但没有股票的投资功能,也没有保险的保障功能。因此,投资者应当转变过于保守的理财观念,转而去寻求稳定、高收益、多样化的组合投资方式,尽量拓宽理财的投资渠道。 5.过于追求广而全的投资理财组合。 毫无疑问,分散投资能有效地规避风险,是投资者在理财时应当坚持的原则之一。然而,人们在实际应用中,过于追求全面的投资组合就会将有限的资产分散,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收益。同时,投资组合过于复杂对投资者的精力消耗也很大,如果照顾不周全反而容易遭受损失。因此,过分追求投资组合是投资理财的误区。对于资产不多的人而言,保持资金相对集中在最有可能获利的投资领域,适当分散部分资金用于规避风险、开拓多元投资渠道,才可能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6.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很多人在理财时首先考虑的必然是财产安全问题,因而他们会将大部分财产都用于银行储蓄,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银行储蓄固然安全,但是其收益率太低,一旦银行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存款的价值就会在无形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储蓄的账面上呈现的仍然是一个增加的数字,然而实际上这部分储蓄的财产却是缩减的。 7.过度自信。 在投资中过度自信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尤其当人们听到一些所谓"内幕"的小道消息时,就会表现出过度的自信和武断。很多投资者就是因为如此贸然地进行投资,从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