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一件事情可能会被弄糟,那它就一定会发生一连串的连带效应。 前不久比尔·盖茨在一次采访中深深感叹:"我确实犯下了个人经历中最大的错误之一。如果当初我们能够更好地决策,那么移动平台也应该成为微软阵营中的成员,但是很遗憾。" 俗话说"船大难掉头"。对于微软这样的大公司而言,任何微小的变革都会带来巨大的波澜。比尔·盖茨至今都在反复思考当年的决策利害得失。用比尔·盖茨的话来说,若是按照当年的发展轨迹,微软本来能够在移动领域占得先机。但毫无疑问,微软错过了4000 亿美元。 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面对错误。 在《领导力30讲》中刘澜说:没有犯过大错的人都是平庸之辈,平庸的人害怕失败,认为失败是坏事;伟大的人,坦然面对失败,甚至把失败当做好事。如果你没有犯过大错,说明你还没有大的进步。 凯瑟琳·舒尔茨在《错的价值》写到:禁止犯错就等于禁止质疑,就会剥夺我们深层理解的机会。错误是深思必备的一部分;犯错,是人类本性的核心内容之一。 面对错误,我们无意去当事后诸葛亮,更重要的是厘清思路复盘,进而反思。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热情洋溢地描绘了一幅未来画卷——"让每个家庭的桌子上有台计算机",最终有了这个奋斗目标,比尔·盖茨实现了个人和企业的成功。 比尔·盖茨认为微软的创立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机遇外,还有对历史的学习和深刻体会。 有趣的是,20多年前,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曾预言:总有一天,微软会和其他曾经的企业一样,由于失去了对形势敏锐的判断,而在历史的机会中跌大跟斗。 比尔·盖茨预言了一切,包括自己的失策。 不过值得称赞的是,比尔·盖茨敢于承认犯错,这是种难能可贵的领导力,和比尔·盖茨一样,任正非对错误的态度也是坦承。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近日接受法国媒体专访时提到,华为研发的操作系统"鸿蒙"比安卓速度快60%,但华为在与谷歌、苹果竞争时,有一个很大的失误,"我们仍然缺乏良好的应用程序生态系统"。 直面错误,对过往创业历程的不断回望、对未来有着预见的能力及乐观的精神都是比尔·盖茨和任正非们身上闪亮的光环。 同样,微软从一家小打小闹、机会主义的创业公司一步步成长为全球企业软件巨头的旅程,是一个关于犯错和修正、变革和传承的精彩故事。 开拓者比尔·盖茨 在PC革命来到之际,彼时的微软制定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全力开发Windows和Office市场来加强自己的竞争优势,同时和IBM联盟,借势上升到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地位。 数十年过去,全世界约有超过1亿台个人计算机上运行的是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微软不仅做到了数量上的壮大,而且在这个赢家通吃的市场上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 但是,随着微软产品的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市场的份额也逐渐提高,比尔·盖茨认为只要把软件卖到一个很高的数量,即使是价格低廉,公司也可以发展壮大。在今天看来,这是微软帝国早期发展迅猛的原因之一,但同时也是中途衰落的原因之一。 延续者史蒂夫·鲍尔默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被动局面,继任CEO鲍尔默决定全力改造微软,作为销售出身的鲍尔默似乎更注重保持利润率,鲍尔默开启"设备和服务"战略,决定效仿苹果的软硬整合路线。同时,鲍尔默决定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 似乎鲍尔默并不是什么都没做,鲍尔默并没有"导致"微软失败,鲍尔默是在不断尝试拯救"微软一代"于自然规律定义的必然失败,但是尚未成功。 回顾当年的决策,鲍尔默称:"我最糟糕的工作是在2001年到2004年,微软为糟糕的工作付出了代价,我将优秀团队团队资源投放在Longhorn(Vista内部代号)上,而不是手机和浏览器,所有我们的资源,都放在了错误的事情上。" 微软现任 CEO 纳德拉直言当年收购诺基亚发力 WP 是个错误决定。 变革者萨蒂亚·纳德拉 作为史蒂夫·鲍尔默的继任者,萨提亚·纳德拉很显然一开始不被看好。 萨提亚·纳德拉对微软的变革,在内部主要表现为重塑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及愿景,在外部表现为塑造更加开放、合作的形象,并从中受益。 开启新战场,这对纳德拉来说,无异于一场 "豪赌"。作为在微软服役22年的老兵,纳德拉努力推动"技术的全民化" 并彻底放弃了模仿苹果的"设备和服务"战略,转而制定了"效率和平台、移动优先云优先"的战略。 纳德拉认为,微软的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应该以"云服务"的方式,提供给所有的硬件,所有的操作系统,而不是苹果的"自我封闭软硬合一"。同样,这也是彻底改变了当初比尔·盖茨的发展思路。 这么看来,比尔·盖茨、鲍尔默的犯错同样是有价值的。 1、犯了什么错? 在今天看来,成长和转型中做决策是一家公司发展离不开的话题。尤其是一些独步江湖的龙头企业。 微软最终错过了移动平台这个机会,是因为微软希望复制个人电脑市场的商业模式——微软做操作系统,手机厂商生产硬件,并为每台搭载Windows系统的智能手机支付授权费用,但问题在于,安卓是免费而且开源,这是厂商背弃微软的根本所在。 复盘:微软的三大错 a. 市场份额并不等同于高枕无忧 微软从未想过成为最好的软件公司,只想过成为最大的软件公司。 比尔·盖茨认为,如果能够掌握全部应用中的一半甚至是 90% 的份额,那么这场竞争事实上就已经结束了。 b. To B还是To C,必须做个选择 尽管微软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高,但却从未在消费者中特别受欢迎。然而,微软一直都知道它的理想买家是企业的管理者,而不是终端用户。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尤其如此。 你的用户真的喜欢你的产品,还是只是需要你的产品?你的产品竞争力和对手相比,具备进化的能力吗? c. 开放、共享才是大势所趋 在微软的血液里,根本就没有开放,开源的观念,封闭系统能赚钱,开源系统?对不起,请绕道。 微软享受了PC操作系统平台的带来的收益,显然对于现在谷歌在安卓平台的收益,还是心有不甘的,这才有了比尔·盖茨:我犯下了一个4000亿美元的错误的趣谈。 2、如何认识错误带来的经验和教训? 在《创新者的窘境》中,管理大师克里斯坦森指出,一些看似很完美的商业动作——对主流客户所需、赢利能力最强的产品进行精准投资和技术研发——最终却很可能毁掉一家优秀的企业。 如果企业过于注重客户当下的需求,就会导致创新能力下降,从而无法开拓新市场,常常在不经意间与宝贵机遇失之交臂。而更灵活、更具创业精神的企业则能立足创新,把握产业增长的下一波浪潮。 我们用这一理论对标微软和谷歌以及WP和安卓,发现微软的中场犯错并不是没来由的:固守的大企业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成功的领导者,一定是带领公司离开这个行业,寻找新的市场。 最大的难题,是敢不敢在主战场之外找到适合自己的新战场。 最大的威胁,是持续的稳定性和并不确定的未来增长方向。 把握破坏性创新的五大关键策略: 企业的资源分布取决于消费者和投资者; 小市场不能解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 无法对并不存在的市场进行分析; 机构的能力决定了它的局限性; 技术供给并不等于市场需求。 每一个公司成长最大的瓶颈不是别人,而是CEO。所以CEO提升自己的认知,提升战略的准确度很重要。回顾你的公司和产品在你所在的行业里的地位,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想想你的公司、你的产品和你的商业模式。如果你必须转型或调整你的增长策略来弥补你当前商业模式面临的新威胁,你将会如何转型?这是一个相对容易的转型吗?还是说你必须像微软一样从根本上重塑你的公司和企业文化才能在转型中生存下来? 微软的规模、营收和市场渗透率此前都被认为是积极的因素,等到公司不得不重新考虑公司的整个理念和使命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时,这些因素都变成了累赘。如果你必须改变方向,你的公司拥有哪些曾经被视为优势的因素实际上可能会成为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