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避免胡子成为职评唯一通行证需有所作为


  又是一年职评季。与年轻教师通过竞争才能争得为数不多的名额相比,从教30年以上教师的职称评定压力要小得多。乡村从教30年绿色通道政策(即"在乡村连续任教30年且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可不占岗位结构比例评聘相应教师职务"),已经惠及许多在乡村连续任教30年但多年晋职无望的老教师。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没有"(实际是有的)竞争,在群众"零监督"状况下,一些学校在从教30年教师职称评定材料准备、审查、评审程序等方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失之于松。个别学校根本不管参评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如何,只要从教满30年,就一路绿灯,甚至不惜编造材料,帮助一些教师评上心仪的职称。
  比如,有的教师教学业绩平平,学校就想办法给个"优秀教师"的荣誉,满足"业绩突出"的条件。有的教师没开展过相关业务活动,没有实录材料,学校就帮助造出如"校际公开课""班主任工作记录"等材料。有的教师材料过于单薄,也能凑得丰富多彩,编得活灵活现。有的校干在任期内根本没上过一天课,也能借用别人的材料如愿以偿,成功晋升。
  一些扎根乡村教育30多年,思想素质、专业能力符合申报条件的乡村教师通过绿色通道晋升高一级职称,让人信服,可以成为乡村教育的旗帜和风向标。而那些年龄靠"熬",条件靠"造",利用职称评定绿色通道的便利条件,仅靠"胡子"就"夹队"晋升职称的教师,会对乡村教师成长发展生态造成恶劣影响,有关部门需重视这一情况。
  从政策设计看,"在乡村连续任教30年且仍在乡村学校任教",同时"符合申报条件",才"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直接评聘为中小学高级教师"。简言之,绿色通道的通行证有两个:年限和条件。要想避免"胡子"成绿色通道的唯一通行证,还需要有关部门、学校、广大教师有所作为。
  首先,要建立并实施规范的教师年度考评制度及工作档案制度。
  一些学校没有规范的教师年度考核制度,无法建立教师工作档案,这就使"给""造""凑""编"的意图有了可乘之机。教育部正在制定《义务教育学校评价指标》,可为教师年度考核提供政策依据。以教师基本工作实务实绩为考核重点,涵盖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教师年度考评,可以积累形成教师工作档案,这些工作档案是教师职称评定的基础材料和原始证明。学校要为每位教师建立档案并妥善保管,"过期不补不改"。规范年度考核及工作档案管理,能够有效防止教师职称评定材料源头造假,也能免除教师职称评定时突击整理材料之苦。
  其次,严格评审程序,建立评审工作责任制。
  严格评审推荐程序,是保证评审质量的前提,对在乡村从教30年的教师也不应例外。有关部门、学校要把职称评定政策宣传到位,不存"私货",不跑偏走邪。要按照要求成立代表广泛、业务过硬、坚持原则的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领导小组,严格控制校长人数的占比。乡村学校和乡镇中心校要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充分晾晒申报教师的基本情况、评审材料,公开学校推荐结果。县区教育局也要将推荐参评人员情况在网站公示,并给群众开通反馈信息的渠道,为可能出现的错误、失误预留订正的时间。市级"终评"也应该以适当的形式公布评审时间、评审程序、评委构成等。有关部门还应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职称评定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工作机制,加大对弄虚作假者的打击力度。
  再次,考评课环节要"标准"当家,切不可走过场。
  较之职称评定的其它环节,考评课是唯一需要见"人"的环节,也是唯一能鉴定教师教学水平的环节。考评课设定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优秀等次可被认定为"教学业绩突出",有比例限制;而不合格等次就没有严格要求。实际考评过程中,面对头发花白的乡村教师,评委们往往网开一面,"合格"了事。考评课旨在鉴定教学能力,鉴定需要标准,执行标准就得严格。因此,要制定针对各职称类别的评价标准,并按照标准严格评分,不能因教师年龄大就放宽标准、一路放行。
  另外,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乡村学校还是要打造积极健康的教师成长发展生态,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依靠过硬的工作实绩赢得尊重,获得职称评定自主权,而不是无所作为,"熬"到从教30年,才搭上职称评定的"末班车"。
网站目录投稿:乐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