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全国家庭—学校—社会协作与教师发展论坛举行,与会专家和教师都达成了共识——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应当成为当代教师的必备素养。但对于教师要不要深入学生家庭的问题却有些"卡壳",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会婉拒教师的主动家访。 众所周知,家访在促进家校沟通、增进家校联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微信、QQ等已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但在教育问题上,传统的面对面沟通和交流不可替代,家访的价值和优势毋庸置疑。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或以工作忙为由,或以不方便见面为由,婉言谢绝教师家访。此时,学校和教师该如何应对? 首先,学校要提高家长对家访重要性的认识。一些家长不欢迎教师造访,有客观原因,但更多还是由于主观认识。在大多数家长看来,现在通讯技术如此发达,完全可以通过电话、微信或QQ交流,教师没有必要家访。为此,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向全体家长讲清家访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解决家长认识上的偏差。 其次,教师要尊重家长的选择。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特殊家庭,或发生了重大变故,或重新组合而成,不愿意让外人知道其家庭隐私。教师在进行家访前,要与家长做好沟通,如果确有难言之隐,家长不同意家访,教师也不可强而为之,盲目"闯入",以免带来不必要的尴尬。 事实上,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大部分家长还是欢迎教师家访的。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之口,全面、真实地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教师协商,针对孩子的学习和习惯等问题,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对于不愿意接受家访的家长,教师也不可轻言放弃,可以转换一种方式,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与家长约谈,从而达到家访的效果。 再次,教师要提高与家长交流的技巧。家长是成年人,不是未成年学生,尊重、平等、坦诚是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前提。有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与家长交往时,不把家长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一见面不问青红皂白,尽情数落学生的缺点,从而造成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紧张。这样的教师家访,自然不受欢迎,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 教师在家访前,除了要与家长沟通外,还要全面把握学生的在校表现。在家长面前,对学生要多正面鼓励,少负面指责,不可抱有"告黑状"的心理。对于在校表现好、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要通过与家长的交流,了解其在家表现,激励其克服不足,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对于在校表现差、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要尽量找到其闪光点,在与家长坦城交流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其学业成绩的原因,与家长一起制定改进措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在与家长交流时,教师尤其要厘清"家庭问题"和"学生问题"的界限。教师虽然有指导家庭教育的职责,但不可涉足学生的家庭矛盾。可以坦诚地帮助家长分析由"家庭问题"导致的"学生问题",并为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同时,对于通过家访发现的学生家庭隐私,教师要绝对保密,这是对家长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