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灯光下,我缓缓地合上书页,汪曾祺先生的《故乡的食物》令我回味无穷。那是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豁达、乐观与超脱。 读着读着,我便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故乡的食物。我的故乡在余姚冯村,村子中有大片大片的竹山,山中盛产竹笋。 挖笋 每年的清明前后,漫山遍野的笋就迫不及待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天刚露出鱼肚白,村民们一个个就扛起锄头,提起竹篮,上山挖笋。小小的我也脚步蹒跚地跟在爸爸身后上了山。我拿着一把小锄头,爸爸告诉我,要仔细观察地面,只要发现有细微的裂缝,就可能有笋藏在底下。我吃力地拿着锄头,寻一条裂缝一挖便能挖出棵小小的笋,它穿着嫩黄色衣服,冲我傻傻地笑着,我也冲它傻呵呵地笑……一阵阵笑声回荡在竹山中,回荡在童年的记忆里。 卖笋 早上八九点左右,冯村村口总会热热闹闹地开展"竹笋大比拼"。 那一根根像一个个胖娃娃的笋,削了根头,正乖巧地躺在地上等买主挑拣呢! "卖笋啦,卖笋啦,快来看看这鲜嫩的毛笋……"一阵阵吆喝声在村口回荡,久久不散。这时的冯村真可说是最热闹的时候,外乡人大批大批慕名而来。他们聚在村口,目光在成百上千根笋中游荡,满眼的满意和惊艳。 晒笋 冯村每家每户都会晒笋。奶奶会挑一些又大又嫩的笋,去笋壳,洗净后切成笋片。切笋片很有讲究。笋片不能切得太厚,厚度最好控制在0。5厘米左右,这样易于晒干;也不能切得太细,太细等晒成笋干后会变成很多碎末。切完笋便开始煮笋。为了把笋煮得地道,奶奶会把笋放在老灶的铁锅中,放适量水煮开,将切好的笋片倒入,用柴火慢慢煮熟,笋香四溢。最后将熟笋晾晒在大竹匾里,大太阳下曝晒几天,鲜笋干就新鲜亮相了! 写着家乡的食物,就仿佛闻到了笋的清香,正如汪曾祺先生在《故乡的食物》中写到的"不是为了写食物而写食物,而是为了乡愁。"故乡的味道,就这样浓浓的,与书香一般,萦绕在身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