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青年便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标志意义的社会心理特征和社会行动特征。尽管如此,青年发展在根本上仍然与社会发展进程的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纵观60年来青年群体发展变迁的轨迹,我们看到,在独立、自主、繁荣的大道上走过60年的新中国,终于造就出了心胸广阔、视野高远、思想敏锐,不断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思想者》副刊特邀5位中青年学者,就60年来中国青年成长的标志性事件与话题作一次回顾与展望。——Psy525.cn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时起,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青年便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标志意义的社会心理特征和社会行动特征。纵观60年来青年社会心理变迁的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至今。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仅处在现代化的尝试性阶段。由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社会系统的开放程度较小,社会结构的分化水平很低,进而导致社会行业和职业类型较少,使得社会流动的途径缺乏,青年的从业和生活领域都表现为具有高度一体化的特征。 受这种现实状况影响,青年的社会心理也呈现出相应的特征。在观念层面上,社会所形成的强大舆论氛围及其促进机制,有力地强化着社会要求青年所具有的十分一致的价值取向,其特征是,强调远大理想、集体利益、责任义务;青年的生活世界和行为模式表现出高度一致性。 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加入WTO,这一切使得中国正在发生急剧深刻的社会转型,现代化成为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在这种背景下,青年的生理素质、心理特征、学习方式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质: 轴心维度的价值观念与心态当今青年对社会主流文化倡导的价值观仍然认同。他们的价值观念中,在个体取向呈现增强的同时,集体取向依然得到肯定;在奉献与获取之间寻求兼顾这一态势,显示了他们价值观的务实特征;他们对合理的自我利益表示了高度重视,强调合理利己并非等于损人利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仍体现于青年的观念和行为中。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仍表现出了较高的认知度,认为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可以共存。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信心与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同时并存,表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青年应有的良好心态。对于金钱青年表现出了现代人应有的健康态度。他们把人生理想和事业目标看得比金钱更为重要。 个人层面的观念与心态当今青年,对于自己的人生榜样,更青睐的是事业上成功的人士。他们的经济自立意识不断增强,对于一个打工机会,他们更注重的是把握机会、自我努力,更少以往的高低贵贱考虑和是否体面的观念。在现代化起飞阶段,青年的成就动机呈现高涨之势,表现出强烈的成功需要。与此同时,他们的成才信心、独立意识和个性在增强,能力本位的成才观念正在形成。 人际层面的观念与心态青年在人际交往观念上表现出越来越理智化的态势:交往方式更加"间接化"。由过去更多的面对面互动变为现在更多的"媒介交往"。交往内涵更加"理性化",由过去的情感化或情绪化变为现在更多的理性和务实。在恋爱婚姻家庭观念上表现出更加理性、开放的态度。青年对于早恋、离婚等现象持比较开放的态度,常常把它们划入个人生活方式范畴加以理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独身、丁克家庭等都在一定数量的青年中成为较时尚的观念和选择。 社会层面的观念与心态从改革开放之前的无"择业"可言到现今的自主择业,青年的择业意愿表现出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他们更关注开发自身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随着"铁饭碗"意识的式微,职业风险意识开始形成。当今青年的公共服务意识日益凸显,这是由于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达到一定发展程度之后,其心理需求的层次就会逐渐上升,从而表现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关怀不断增强。青年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其他年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