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一则名为"汽车占自行车道,初中生拍照被骂"的视频备受关注。网友上传的视频显示,在海淀区双安商场附近的一处天桥下面,一名初中生用手机拍摄了一辆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私家车后,遭到私家车上3女1男集体下车"围攻"。 而"感谢替孩子说话的路人"和"支持勇敢的孩子,对于错的事情敢说不"的声音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孩子,你脑子真学坏了","你有什么权力啊","读书读坏了"等论调,除了彰显违规者的蛮横,更增添了笑料:孩子的天真反证的是社会上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规则意识缺失和公共精神匮乏。假如所有大人都能如孩子那样遵守规则,碰到违规者敢于据理抗争,交通秩序还能那么混乱吗?践踏规则者还能有立足之地吗? 读书会"读傻"吗?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在规则意识大面积阙如,公共意识不张的事实面前,我们倒是渴望更多的读书"读傻者",更多的依靠规矩来匡扶规则于不倒的"书呆子"。只可惜,随着年龄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书呆子都有可能变成"聪明人",甚至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也正因为如此,无须在"私家车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简单问题上浪费笔墨,而是要给予这名初中生应有的声援与支持。他不仅是在为自己抗争,更是在为社会和公众上课——教育我们在陌生人社会中尊重规则,张扬公共精神,维护公共秩序。 读书"读傻了"的论调是刺耳的,也是一种无知的虚妄和丑陋。梁启超、鲁迅等曾对民族精神中整体的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维度之稀缺、国民公德心之缺乏、公共人格之萎缩"等问题作过犀利的批判和剖解。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分析中国人缺乏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时说,"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而放大视野,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感叹,造成我们时代最大的罪恶的是大多数人的袖手旁观,而不只是少数人的残忍行为。两相结合,讽刺初中生"读傻了"的"聪明人"的自私病、冷漠病不就一目了然了吗?而初中生的行为也折射着这群"聪明人"的"小"——不关心公共生活,不重视公共秩序,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公共精神、公共意识不仅仅是一种主观认识和观念态度,更需要大家去践行与遵从,将其外化为行动。正如学者帕特南所说,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社会之中的,且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价值取向,它以公民和社会为依归,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命题。可以说,离开了关心公共事物,改善公共生活,建构公共秩序的努力,一切都是空想,而要达到这点,惟有你我他的共同呵护与打造。对我们来说,首要的一步,就是必须抛弃"小圈子的道德"——遵守家庭的、朋友的、单位的、熟人的道德规范,而一旦脱离开这个血缘的或类血缘的环境,就往往对那些应该共同遵守的东西视若无睹,进而像初中生那样对所有违规者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