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十三五"规划期间,会计要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树立创新理念,提高创新水平,促进会计全面发展;树立协调理念,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步发展;树立绿色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联,建立生态环境会计;树立开放理念,会计引进需要再创新,建立国际会计体系,推进会计国际化;树立共享理念,会计资源要满足和有利于发展的共享需要,通过"互联网+会计"模式驱动会计共享发展;提高会计教育资源质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共享会计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会计创新 会计协调 生态环境会计 会计引进 国际会计体系 互联网+会计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五大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势必将对会计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会计界的同仁应该树立发展新观念,迎头赶上发展的大好时机,大力推进会计新发展。 一、会计创新发展:会计全面创新 树立创新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推动会计的全面发展。会计的创新发展需要把握"十三五"规划期间的大好时机,提高创新水平,促进会计发展。 (一)树立创新理念 在新的条件下,提高创新水平,还需要解放思想、树立新理念。解放思想就是要从在会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阻碍会计发展的一些思想中解放出来。这些思想障碍,例如:"满足现状"的思想,"以洋为尊"的思想,"创新太难"的思想,"无能为力"的思想,"与己无关"的思想等。可见,解放思想就是要从不切实际的条条框框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采用唯物辩证法,一切从实 际出发,树立新理念,提高创新水平,推动会计创新。 在解放思想的同时,适应提高创新水平的要求,需要树立新观念。新观念主要有:(1)大国观念。它要求对我们的国家有正确的认识,我国是一个领土广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大国。创新、办事、想问题,要有雄心壮志,要从国家系统的整体出发,认识大国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敢于担当国家和国际的创新责任。(2)系统观念。它要求把创新对象视为一个系统,是各种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3)自主观念。它要求创新主体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受他人干扰,独立、自我负责地而进行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性活动。(4)自信观念。它要求依据自己对信仰和信念正确的认识和实践,对创新的目标,坚信不移,不会受歪理邪说所影响,明辨是非,勇于实践,克服困难,坚持创新成功。 (二)提倡各种模式的创新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按模式的不同,主要有:(1)原始创新,是创新主体,在一定条件下,最早(首先)开发出具有突破性创新的过程。原始创新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首创性、导引性、震撼性和实践性。针对会计原始创新笔者撰写了《论会计两大部类》一文。(2)集成创新,是创新主体,利用现代技术对各种创新要素进行选择、整合和优化,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以提高有效性或经济效益创新的过程。其特征一般是目标性、稳定性、适应性和相对性等。针对会计集成创新笔者编著了《广义会计学——基于大会计总体结构的研究》。(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会计引进主体,为实现创新目标,在会计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创新的过程。其特征一般是前提性、基础性和再创性等,会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4)协同创新,是多主体为了共同的创新目标,构建资源平台,共同协作,互相配合,相互补充,发挥各自优势,协调一致的创新的过程。其特征一般是群体性、一致性和协调性等。(5)交叉创新,是会计学科与两个或多个学科在某点或某方面、某种性质上的相互融合的创新的过程。其特征一般是交叉性和融合性。(6)传承创新,是在继承优秀会计传统的基础上,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创新的过程。其特征一般是历史性、继承性和时代性。 (三)全面创新 会计全面创新可从两个方面展开: 1.从会计范围视角,会计全面创新包括会计工作、会计市场、会计研究、会计思想、会计教育等。(1)会计工作创新,按照工作单位的性质不同,包括企业会计工作、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和其他单位会计工作的创新;会计工作创新按其内容性质,包括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创新。 (2)会计市场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审计和咨询、服务体系,其创新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公司、会计咨询公司、财务公司和人才招聘等的创新。(3)会计研究创新,是三大实践(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中科学实验创新的内容,其创新包括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方法研究的创新,或会计核算研究和会计管理研究的创新,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研究的创新,会计基础研究、会计应用研究和会计开发研究的创新。(4)会计思想创新,会计思想(观念)是会计人员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其创新包括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专业思想和规范思想等的创新。(5)会计教育创新,会计教育是一个体系,其创新包括高等会计教育(本科会计教育、专科或高职会计教育、会计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会计教育和成人高等会计教育)、中等会计教育(如中专会计教育、职业高中会计教育)和其他会计教育(如各种短期会计培训班)的创新。 2.从会计内容性质视角,会计全面创新,包括会计战略(会计发展战略、会计改革战略、会计创新战略、会计信息化战略、会计理论战略、会计模式战略、行业会计战略、地区会计战略、网络会计战略、会计法制战略、会计人才战略、会计管理战略、会计教育战略、会计国际化战略等)创新、会计理论创新、会计方法创新、会计制度(会计法律、会计法规、会计规章、会计规范性文件、企业会计制度)创新和会计实务创新。 二、会计协调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步发展 树立协调理念,协调是各方配合得当,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国家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由各种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为使国家建设系统正常运转,需要正确处理系统内各种建设的相互协调关系,正确处理系统与外部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以便促进国家建设任务的完成。会计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工作,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会计与其相应同步发展。会计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包括会计与外部(国家建设)和内部两方面的协调发展。 (一)会计与外部(国家建设)的协调发展 会计与外部(国家建设)协调发展是多方面的,例如:会计与国家发展规划协调发展,一定时期国家需要制定发展规划,指导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例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内容包括各个方面。会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可以建立相应的会计与之协调发展,例如:会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可以建立宏观战略会计。会计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可以建立宏观会计、中观会计与微观会计(企业会计)、会计经济学等。会计与农业现代化相协调,建立健全和提升农业会计或生物资产会计。会计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协调,可以建立部门会计。会计与区域发展相协调,可以建立地区会计。会计与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可以建立大陆和港台比较会计。会计与文化建设相协调,需要大力发展会计教育事业,可以建立会计教育学。会计与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和加强创新社会治理,可以建立社会会计和社会保障会计等。会计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相协调,建立健全和提升会计法学。会计与信息化相协调,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学和建立会计信息资源学。 (二)会计内部的协调发展 会计是一个系统,由各种会计学科或各种会计事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为使会计系统正常运转,需要正确处理系统内各种会计学科或各个部分、各种会计事业的相互协调关系,以便促进会计学科或各个部分、会计事业的正常发展。会计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主要有: 1.会计两大部类协调发展。会计系统按计量性分类,分为计量会计部类和定性会计部类。(1)计量会计部类,是各种需要计量会计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计量会计部类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它具体表现为由会计部门处理的会计事项。计量会计部类各种需要会计计量的会计事项,包括企业会计、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个体经济会计所包括的各种会计事项即各种经济业务。(2)定性会计部类,即非计量会计部类,是其会计内容采用定性描述而不需要进行会计计量的各种会计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非计量会计部类研究对象是资金运动的相关质的方面。非计量会计部类的内容表现在所属类学科之中,如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文化学、会计人才学、会计法学等。一般来说,重视计量会计部类的各种计量学科,与此相协调,也需要关注非计量会计部类学科的发展。 2.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协调发展。会计理论是会计主体在会计实践活动中,借助一系列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和结构,对会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而全面的并具有条理性和综合性的理性认识的知识体系。会计理论的发展需要以会计方法(会计研究方法)为手段,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取得新的成果,使会计理论得到不断发展;会计研究方法又需要以会计理论为基础和支撑,适应会计理论发展的需要而协调发展。 3.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应用理论协调发展。会计基础理论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运用其他科学知识,阐述会计领域会计运行规律,指导会计实践发展的理论;相应地,以会计基础理论为依据,在会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研究与升华,协调发展出会计应用理论。 4.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协调发展。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完整、真实的会计核算信息为会计管理(财务管理)提供管理的依据,促进会计管理的协调发展;开展知识管理和精细管理,促使会计提供高质量的会计核算信息。在实施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企业建立健全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是包括经过整合或重组后的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为一体的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财务管理)系统,使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得到相协调的高度融合的发展。 三、绿色会计发展:生态环境会计 树立绿色理念,"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是指依据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建立可持续、和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取得物质和精神生产成果,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建设的主线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的目标是高效率、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健康持续,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对会计发展而言,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在客观上可以在原有环境会计、绿色会计、碳会计的基础上建立生态环境会计。生态环境会计可以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概论;第二章生态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第三章生态环境治理的规划与预算;第四章环保与循环发展;第五章污染与减排核算;第六章高消耗与节能核算;第七章环境灾害核算;第八章环保设施项目(工程)核算;第九章环保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第十章生态环境的费用与成本;第十一章生态环境的收入与效益;第十二章生态产权(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第十三章环保社会责任与环保会计信息披露(生态环境社会责任报告);第十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第十五章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与会计制度等。 建立生态环境会计的同时,还可以建立循环经济会计,反映实施"资源-产品-污染排放"传统生产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形成企业内资源循环,或企业与企业间资源循环生产,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会计开放发展:会计引进与会计国际化 树立开放理念,"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使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相适应,在发展中国特色会计的同时,还需要从引进跟进为主转向跟进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形成在国际上承担国际责任,具有先进水平的拥有话语权的中国会计。 (一)坚持会计引进及其再创新 会计引进是会计事业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加速会计发展和提高会计发展质量。我国有关部门在引进的推动下,采用多种形式先后从国外引进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制度、会计教材、会计教学等内容。从国外引入当前处于先进水平的会计内容,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消化吸收也能促使我国会计在引进的方面达到先进的水平。这种会计引进的性质是一种向国外引进内容的跟进,会计跟进是会计在原有基础上,沿着引进的事物跟踪前进,如同"亦步亦趋",模仿与追随引入的会计内容,经转化能达到先进水平。同时,为扩大会计引进的成效,发挥相同效应的作用,有组织地将从一个单位引进的会计内容,逐层向下推行或向上推行实施,这是一种向国内引进内容的跟进。 会计引进的各种内容经过会计实践检验,有的不再适用而被淘汰,有的经改进完善后可以继续使用,有的由于以引进的内容为基础或以其为参考再创新以便更好地使用。会计引进再创新在解放思想的同时需要树立新观念——大国观念、自主观念、系统观念、信息化观念和自信观念,引导会计事业按照走向全国和国际领先水平的目标,制定和实施会计战略,推进各项会计事业的发展和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二)会计国际化需要建立国际会计体系 会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会计对外开放还需要继续引进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为会计国际化创造条件。2010年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是大国地位的基础,也有利于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间的联系。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国承担国际责任,为推进会计国际化需要建立国际会计体系。国际会计体系可以包括以下学科: 1.国际化战略会计。内容包括:会计国际化,会计国际化战略的历史演变,会计国际化战略的原则、内容和途径,会计国际化战略的主体,企业会计国际化战略,跨国公司会计国际化战略,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战略,会计准则国际化战略,会计国际化战略管理,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等。 2.国际比较会计。内容包括:导论,美国会计,英国会计,德国会计,法国会计,日本会计,国际差异及其原因,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施与协调,国际会计发展的趋势与规律等。 3.国际会计。内容包括:导论,国际会计环境,国际会计的历史发展,国际会计观,国际会计的概念,国际会计职能,主要国家会计模式,国际财务会计,外币交易,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合并财务报表与国际财务报告的编制,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国际化,国际会计协调,国际管理会计,国际企业的价值管理,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管理信息系统,国际税收,会计职业界的国际化,国际会计组织等。 4.国际贸易会计。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理论,对外贸易政策),外贸会计基础知识,出口商品采购的核算,出口商品销售的核算,出口商品结汇的核算,出口商品转内销的核算,出口商品退(免)税的核算, 出口商品征收增值税的核算,进口商品结汇的核算,外币费用的核算(运费,保险费,佣金),进料加工业务的核算,加工补偿出口销售的核算,财务会计报表等。 5.国际物流会计。内容包括:会计系统,物流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物流会计科目与记账方法,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物流过程要素——运输(收货、装卸、搬运)、储存(入库保管)、出口分拣(流通加工、包装、组配)、配送(装车发运)的会计核算,物流收入成本与利润,物流财务会计报表,会计数据处理系统,物流会计管理系统,财务会计报表分析,会计组织与会计人员,物流会计规范等。 6.国际财务管理。内容包括:总论,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外汇汇率与外汇市场,外汇期货与外汇期权,经济风险管理,交易风险管理,换算风险管理,政治风险管理,国际贷款融资,国际债券融资,国际股票融资,国际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国际资本预算,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国际证券投资,国际营运资本管理,跨国公司内部资金管理,国际税收,跨国公司经营的预算和评估,国际财务治理等。 7.国际会计规范。内容包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审计准则,ISO 14051物流成本会计国际标准,国际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国际会计惯例,其他国际规则中与国际会计相关的规则等。 五、会计共享发展:互联网+会计 树立共享理念,"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相应的,会计的发展要适应和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一)会计共享发展 会计事业的共享发展,主要是会计资源的共享发展。会计资源集中体现为各类学校的会计教育资源,以及社会上的会计出版物资源。 学校的会计教育资源,为国家培养会计人才提供了优良的园地。财经类大学的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数量,一般都是名列前几位,一般都有会计本科生,有的还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我国在校学生规模是庞大的,教育资源已为国民所共享,如教育部2016年4月7日,发布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其中提到:"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 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 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可想而知,在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数量也是可观的。 社会上的会计资源,主要是各种出版物,随着经济社会和会计事业的发展,出版了各种会计书籍,如会计教材、会计工具书、会计参考书、会计专著、会计法规等,以及会计杂志和会计报纸。社会会计资源的应用适应并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需要为人民开拓共享会计资源的路径,在传统会计教育的基础上,发展互联网上会计,即"互联网+会计"模式,扩大在网上学习会计的内容,提高学习内容的质量。互联网教育,已有政府主导的电视大学、高校主导的网络学院、教育部开发的高校"精品课程"等。在线教育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已经开始。中国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亲自倡导并批准创办的。1979年2月6日,中央电大与全国28所省级电大同时开学。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中国大多数高校的视频公开课仍然沿袭2003年起启动的"精品课程"模式,通过网络课程,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实施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网络教育中会计网络教育也是重要内容。 (二)"互联网+会计"驱动会计共享发展 "互联网+会计"模式,实际上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慕课形式。慕课的发展源于教育的开放理念,开放理念强调主体开放、思想开放、课程开放、方法开放、空间开放、时间开放、环境开放和资源开放等。20世纪90年代在线教育已在美国起步。2013年我国开始推行慕课,迄今一些大学已在网上开设多种慕课。在网上开设会计慕课,建立会计慕课平台,即推行"互联网+会计"模式,进一步促进会计共享发展。 "互联网+会计"模式,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是驱动会计共享发展的加速器,其重要作用是:(1)推动会计教育全面改革,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面向社会的需要和学习人员的自主学习,课程的内容、设置和选择,开放的慕课、翻转课堂在线教学模式,是会计教育改革和实施会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2)树立教学新观念,如共享教育观念、开放教育观念、自主学习观念、连接就是学习观念和人机协同认知观念等。(3)专业教育深化,开展课程问题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上网查资料,深入学习与研究,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使专业学习更深、更透。(4)通识教育宽广,通过开放课堂和网络大容量信息和海量知识的学习,使通识教育学习的内容无限广泛。(5)基本能力加强,学习者自主学习、研究、操作,双向交流,广泛沟通、讨论,能力为重,培养学习者增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6)促进会计学科建设,在"互联网+会计"的教学过程中,丰富、提升与创新会计理论与方法,建立学科新体系,发展会计新学科。(7)培养综合性的会计人才,在开放式教学中,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人民报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合格的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8)扩大会计共享空间,以学校为基础,面向社会开门办学,实施教学信息化,扩大会计教育共享空间。 (三)提高会计教育资源质量 适应会计共享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推行"互联网+会计"模式,需要提高会计教育资源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会计教育资源质量包括以下内容:(1)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对教师要高标准严要求,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同样适用于对教师的要求,要全面提高德智体美素质,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也应该做到。(2)更新教学内容,用会计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会计教学内容。(3)完善教学形式,教室课堂教学与互联网+会计教学相结合。(4)改进教学方法,转变以教师为主导、教材为内容、课堂为中心、灌输为手段、学生接受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实行教师为指导、教材与社会实践知识为内容、学校课堂与互联网为教室、启发讨论创新为手段、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5)创造学习条件,在网上建立会计学科信息库,在信息库中有我国主要财经大学的会计教学计划,会计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教材和索引,会计与相关内容的参考资料和索引,会计与相关法规的资料和索引,会计和相关内容的论文和索引,会计和基本的工具书索引,国内外会计杂志索引,国内外重大事项索引等,为学习者创造较好的学习条件。 提高会计教育资源质量需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改革与创新不断地提高会计教育资源的质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共享会计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Z 参考文献: [1]于玉林.会计创新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2]于玉林.论会计学两大部类[J].财会通讯,2006,(7). [3]于玉林.会计系统研究方法[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1. [4]杨持.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6]殷勤凡.循环经济会计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7]王漾.试论生态会计的必要性[J].新课程(教师),2010,(4). [8]赵艳国.互联网+带来教学方式变革[N].现代教育报,2015-11-04. [9]谢力雄."互联网+"时代的会计教学改革[J].新课程·下旬,2015,(10). [10]付华,肖丹凤."互联网+"会计专业课堂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2015,(12). 封面人物: 于玉林,男,1934年出生,湖北省建始县人。原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现代会计研究所所长、天津现代无形资产研究所所长、天津市无形资产研究会会长,天津市高等学校首批重点学科(会计学)带头人,天津市社联常委,《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编委、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大学部主任;现任《现代会计》主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60年以来一直从事会计教育与研究工作。已出版的主编、参编、编著各种会计书籍114种。其中,学术专著如《广义会计学》《现代会计哲学》《现代会计方法学》《会计学总论》《会计系统研究方法》《现代会计交叉学科发展概论》《会计创新学》《会计人会计观——现代会计哲学》和《无形资产哲学》等。主编的工具书如《现代会计百科辞典》《无形资产辞典》《会计大百科辞典》等;参考书如主编的《会计现代化管理方法》《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理论与实务》和《海峡两岸会计比较研究》等。已发表论文459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天津市教委项目共10多项。获得多项奖励。1994年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98年评为中共天津市委教卫工委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度天津市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九五"立功奖章。2003年度天津市普通高校教学名师奖。研究方向:会计理论、审计理论、无形资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