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探究


  摘要:数学思维是用数学文字和符号组成概念、推理的一种过程,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和空间联系概况的反应。由于数学语言具有抽象化和符号化的特点,使得数学思维具有相似性、整体性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指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抽象的能力,合理表达自身观点和意见的能力,归纳总结的推理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应可以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更强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是人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高中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互逆性等数学知识体系表现十分明显,需要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获得具有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能力,也正是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论述。
  一、注重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1)抽象概括能力。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也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它具体表现为对概括的独特的热情,发现在普遍现象中存在着差异的能力,在各类现象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分离出问题的核心和实质的能力,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从非本质的细节中使自己摆脱出来的能力,把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的能力,善于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等方面。在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方面,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差异。具有数学能力的学生在收集数学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时,明显表现出使数学材料形式化,能迅速地完成抽象概括的任务,同时具有概括的欲望,乐意地、积极主动地进行概括工作。(2)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证明以及数学发现活动都离不开推理,数学的知识体系实质上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构成的命题系统,因此,推理与数学关系密切,教学中应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逻辑推理在数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应予以重视,除逻辑推理能力而外,更要注意直觉推理能力的培养,因为直觉推理使数学思维具有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3)选择判断能力。选择、判断能力是数学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判断不仅表现为对数学推理的基础过程及结论正误的判定,还表现为对数学命题、事实、数学解题思路、方法合理性的估计以及在这个估计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判断能力实际上是思维者对思维过程的自我反馈能力。(4)数学探索能力。数学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造性思维能力,探索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提出设想,验证设想,修正和发展设想的过程,在数学中,它表现在提出数学问题,探求数学结论,探索解题途径,寻找解题规律等一系列有意义的发现活动之中,而数学探索能力就集中地表现为提出设想和进行转换的本领。数学探索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中最富有创造性的要素,也是最难培养和发展的要素。探索能力强的学生,能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种心理运算转到另一种心理运算,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在对思维活动的定向、调节和控制上,有较强的监控能力,对思维过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大胆猜想。
  二、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优化课堂设计,调动学生内在思维能力。(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迸发学生思维能力。教师是教育教学中最关键的人物,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课堂,并通过形象的教学手段,塑造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2)鼓励学生创新,让他们乐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较难的数学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题目分解,并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时要多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少指责与惩罚,不断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让他们用不同的思路去观察、分析问题,鼓励他们勇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让学生乐于思维,不断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其次,重视课本知识的挖掘,保证思维发展的原动力。思维能力是离不开知识的,两者相辅相成。课本知识一般是基本的解读思路,教师就要在原有课本教材基础上对数学题目深度挖掘,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常发展。第三,利用故事实例创设思维情境。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对高中生来说是枯燥的,但是如果针对学生的特点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之中,就能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第四,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题多解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比如,在探讨轨迹问题时,已知ABC中,A,B,C的对边长分别为a,b,c,其中c为定量,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添加适当的条件,求出点C的轨迹方程。此题是条件和结论均开放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积极讨论,向各个方向发散。学生在得出不同答案的同时,也充分体验了自主探索的乐趣。此题条件不一,答案不一。最后,课后留给学生创新空间与时间。在课后出一些新奇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也可以改变下课后留家庭作业的习惯,改成学生互相出题,这样一来不仅出题人要进行思考与创新,解题的学生也要有一定的想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避免教师的思维禁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巧妙的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之以生动鲜活的现实事例,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深奥的数学知识变得前线易于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江银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0).
  [2] 李海军,陈莉莉.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初探[J].中学数学月刊,2008(6).
网站目录投稿:幼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