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正式群体是学校和班级管理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本文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班级因素以及学生个体因素四方面入手,对技工院校中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 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 班级因素 个体因素 非正式群体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是指人们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由于相互之间的联系而产生的共同感情,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名集体。对于技工院校学生而言,除了党团组织以及由官方组建或批准成立的学生会组织、社团等之外的各种技工院校学生集体基本上都属于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如老乡会、兴趣小组、游戏qq群、微博微信群等。 学校和班级对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一直颇费心思。尽管它相对于正式群体人数不多又不稳定,但其作用却不容忽视。笔者对在浙江建设技师学院进行调查的188位被访者,所有人都参加了非正式群体:参加一个非正式群体的占27.8%;有18.18%的被调查者参加了2个非正式群体;选择参加3个非正式群体的有11.18%;参加3个以上的被调查者高达42.84%。因此,只有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和条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了解,才能更好地对其加以管理和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作用,确保其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社会因素 非正式群体从古至今都存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不同。在20世纪90年代能进入技工院校学习的是在初中阶段品学兼优的学生。当时网络技术不是很发达,智能手机还未应用,学生接触的媒体大多是书、电脑和电视,学生相对比较单纯,非正式群体主要是老乡会、网友群等。而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在技工院校学生中广泛使用。兴趣相同、思想相近的学生通过博客、QQ、微信、直播室、社区论坛等形成了虚拟的非正式群体。在浙江建设技师学院中的调查结果表明:42.73%的学生参加了网络游戏等非正式群体;46.575%的学生有自己的QQ群。 二、家庭因素 学生个性形成主要的环境是其所处的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家长的行为、意识和教育方式都会对子女产生影响。而如今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增多,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近两年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二孩家庭增多,有了弟弟妹妹后,父母的关心和重视程度减少甚至缺失,严重影响孩子身心正常的发展,导致他们对正面教育产生抗拒心理。具有相似家庭经历和成长环境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些学生更容易聚在一起形成非正式群体。调查表明,65.35%的学生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21.73%偶尔生活在一起,12.92%的学生几乎没有生活在一起,有5.3%的被调查者认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只是一般。在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艺术系某个45人的班级中,单亲家庭的学生就有17人,占班级人数的38%;在安装系某个35人的班级中,有9人来自父母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小学初中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占班级人数的26%。而在对学院全部违纪学生的调查中,73.25%的学生是来自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这些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不喜欢求助于家长和老师,更喜欢求助于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 三、学校、班级因素 学校和班级是学生所处时间最长正式群体,对其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种类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近几年技工院校生源素质普遍下降,一般是不能继续读高中、大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更多的是显现出它们的消极作用,给学校和班级管理带来阻力和压力。 学校管理模式是否科学、是否与以人为本相结合,学校教职员工自下而上是否一心、横向沟通与协作是否紧密和谐、学校是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管理模式等,都影响整个学校的氛围。学校在校生人数多少、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学校配套设施是否完善,也对该校主要形成哪些非正式群体产生影响。如学校运动场所很宽敞、配套完善,那么喜欢运动的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就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学校非常重视学生技能发展,喜欢本专业的学生也更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学校管理落后,硬件设施不足,学生中容易形成一些对学校有抵触情绪的不良非正式群体。 班集体是学校中基本的教育单位与管理单位,也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正式群体。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形成和发展受到班级目标、班级舆论以及班级中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第一,不切实际的班级目标,单调乏味的班级活动,学生在班级中找不到乐趣,使得他们只能到非正式群体中寻找快乐;第二,班级舆论得不到学生的认同,甚至与学生的意见相悖,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缓解或者化解,就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致使具有相似体验和经历的学生就会形成有共同观点和态度的非正式群体;第三,班级没有凝聚力,班级中的学生长期得不到班集体公正的对待或正确的理解,长此以往,他们就会逐渐疏离班集体,有些学生就会"另立山头",形成与班集体对立的非正式群体;第四,班级中与同学关系一般,与老师关系一般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找不到归属感,容易被"非正式群体"所吸引。在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问卷调查中,9.52%的学生认为和同学关系一般;在师生关系上,有23.08%的同学认为和教师关系一般,还有1.18%的学生认为和教师关系不好,这些学生更容易加入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直接管理人,其对非正式群体的态度和处理方式都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去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必须理解和信任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同时要充分尊重和关爱其成员。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就需要教师更细心和耐心对待,用爱心来打动他们。班集体和班主任要细心观察他们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再循循善诱,感化集体中的成员,使他們更多地发挥积极作用。 四、学生个体因素 学校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是学生,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性格特点、不同的情感需要和情感归宿都直接影响学生参加哪些非正式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充当何种角色。 1.需要互补,情感寄托 正处于青春期的技工院校学生渴望融入社会,与人交往,而非正式群体交往环境是平等的、真诚的,学生不会担心自己在这样的集体里因为成绩不佳、语言不当等受到其他成员的歧视。调查显示,16.3%的学生选择加入非正式群体都是为了交更多的朋友。 2.心理上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 刚进入技工院校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尤其是一年级的新生,一些学生进入技工院校后开始住校生活,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心理矛盾更加突出。具有相同的心理需求和类似的心理状态的学生形成非正式群体。他们相互理解、支持、信任和尊重,以此来缓解成员中的紧张和矛盾的心理,从得到心理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样的非正式群体往往是积极向上的。调查中有52.28%的学生都选择生动有趣的娱乐活动,以丰富校园生活,放松身心為主的非正式群体。 3.自尊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尊重。而学生的技能在非正式群体中容易被赞赏、错误也容易得到谅解,自尊心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在这样的集体里心情是愉悦的,有利于他们才能的施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4.共同的兴趣爱好 具有一致的理想抱负、相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相似的学生容易相互吸引,心理上产生共鸣。非正式群体中的许多学生,往往具有某些方面的共同特长,包括具有"破坏性"的非正式群体成员。对这样的非正式群体引导得好,这些学生就有望成为某方面的积极分子、骨干力量。在对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中,27.5%的学生参加非正式群体的目的是找到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如喜欢玩同一款网络游戏的学生,在课后就容易聚在一起玩游戏,聊游戏,这样自然形成了一个热爱网络游戏的非正式群体。 5.所处的位置接近,年龄相同或相近 家庭地理位置接近,或者具有亲缘关系的学生,平时上学和放学经常一同往返,回家后又可以经常在一起玩耍,接触时间较频繁,经常接触交流自然就形成了"同乡会""亲友团"。在调查中,有16.2%的学生参加了"同乡会"这样的非正式群体;住同一寝室或者寝室是在同一层楼的学生、教室在同一教学楼同一层的学生,课后相互接触的机会较多,容易形成以寝室为单位、楼层为单位的非正式群体。年龄相同和相近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相似,思想接近,容易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促使他们走到一起形成"闺蜜好友"这样的非正式群体。被调查者中有35.5%的学生有自己的闺蜜好友群。 结合在浙江建设技师学院问卷调查的结果,笔者发现,之所以会有非正式群体的出现,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学生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有被关爱的需要。这就需要教育者以一双慧眼去发现、做伯乐去扶植。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多少、大小,一般说是无法界定的,而教师管理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原则却只有一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只有这样,方能达到建设良好班集体、营造和谐校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利民.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原因及应用对策[J].中学时代,2013(20). [2]鲍桂君.浅谈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J].现代教育科学,2011(3). [3]刘立林,周广侠.初中校学生"非正式群体"挂历策略的研究[J].天津教育,2013(15). [4]冯金辉.班级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管理策略[J].2013(7). [5]陈海燕.中学班集体建设中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6]张颜颜,李志勤.试论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J].教育论坛,2006(3). [7]李燕飞,冯武强.中等职业学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管理[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 [8]王品仙.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管理[J].教育管理,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