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称,针对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育部要求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城区推行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纳入其中,缓解"学区房"问题。 其实,这只是对既有政策的进一步重申。2014年年初,教育部就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5年,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到2017年,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 从表面上看,在"择校冲动"强烈的地区,推行"多校划片",可以缓解择校热——在学区内的学生都可在学区内就近入学,而且也可提高就近入学率。但是,如果学区之间以及划片学区内的学校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办学质量差异,那么,多校划片入学就会产生新的问题。 一是从以前的择校变为择学区,并由此推升学区房价格。在实行按学区入学之后,不少城市都出现学区房价格飙升的现象。道理很简单,以前是按学校就近入学,因此有学位房,现在按学区入学,也就变成了学区房。二是对于同一学区的学校,都采取学生自主申请方式,如果某校申请的名额少于招生名额,就满足所有申请者的入学需要;而如果某校申请的学生多于招生名额,则实行电脑摇号,为保证摇号的公正,还会请纪委、监察部门监督,并邀请部分家长参加现场摇号。 当学区内的学校办学质量差异很大时,学区内的择校必然暗流涌动。电脑摇号当然是一种分配名额的方式,但这种方式要做到公平、公正,必须确保所有学位都拿出来摇号,不能保留部分名额以便"暗箱操作"。在笔者看来,由教育部门组织、纪委部门监督摇号是不够的,就是有家长代表参加,但家长代表并不是由全体家长选出,因此恐难代表全体家长进行监督。 比较合适的办法是,在学区成立学区教育委员会,由政府教育官员、人大代表、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会人士代表共同组成,负责制定学区入学方案,并监督方案实施,这其实是国外实行学区制的国家的普遍做法。学区制不仅仅是就近入学的学区划分,更要求在学区内实行教育民主管理。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之所以不均衡,是由于对学校的投入不够,以及投入的方式"嫌贫爱富"。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一方面要增加教育投入,另一方面要转变投入方式"雪中送炭"。而这很难靠相关部门进行主动的调整,而必须引入教育民主管理机制,对于教育拨款,应该有专门的拨款委员会制定预算,监督政府拨款,而不是由政府主导拨款。 所以,在实施划片入学的同时,必须完善学区的治理,成立并发挥学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政府部门要意识到,用行政手段推进划片入学,却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和教育民主管理,对择校热的治理,将很难彻底,整个社会还会存在严重的择校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