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父母,经常能听到有些孩子在抱怨,要么不喜欢英语,要么对数学不感兴趣,要么讨厌死了历史课。可想而知,如果孩子不喜欢他所学习的科目,同时又不得不去面对的时候,在做这些科目作业的时候,心里一定也是不情愿的、不愉快的。但是,为了完成该学科的作业,还得逼着自己去做。因为没有激情和动力,做起来不仅效率不高,而且还会觉得更痛苦。 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喜欢的科目是正常的,有些优等生也不例外。这个时候父母就要让孩子学会调节,转变对自己不感兴趣学科的态度,重新重视起来。 如果孩子不喜欢某一门学科,可能是因为他对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充分认识到某一门学科对自己的重要性时,就会促使自己去努力地学习。 在这方面,哈佛优等生有一个小小的窍门值得父母借鉴,即让孩子从该学科简单的知识学起,逐渐培养起对该学科的兴趣。父母可以安排一个充裕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好好地分析和思考该学科,总结出该学科的重要性,以及自己不喜欢的原因,接着寻找突破口,培养孩子的信心。当具体分析该门学科的时候,告诉孩子学习该学科的目的、用处以及好处是什么。如果是因为孩子觉得某科目知识很难,那么通过从简单知识学起的方法,可以慢慢建立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当孩子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觉得学习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 1.不要让无数个"第一"整天追赶着孩子 "多少年来,在我的心中只有第一,必须第一,无数个第一整天在追赶着我,我真是太累了……"试想有这样想法的孩子一旦失利会怎样呢? 在这个紧张不安、充满竞争、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每一个人,包括孩子,都会遇到压力。现在,孩子们的课业负担重,学习时间长,父母管得过死,还有考试不及格,竞赛不入围,升学上不了重点学校,和同学、老师关系不好等,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智商低或生理有缺陷的孩子,调皮的孩子或失足、有过错的孩子,他们面临的问题更多,再加上一些父母不能正确对待他们,使这些孩子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就会有话不敢说,忍气吞声,心理的郁积得不到疏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迟钝、精神不振、人际关系紧张等情况。 许多父母和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的确,一个人只要参与社会生活,就会遇到各种压力、困难和挫折。对此,有的人坚强、乐观,勇敢地去战胜它;有的人就显得懦弱、悲观,处处逃避它。做多大的事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父母,应使孩子逐步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宠辱不惊的心理品质,保持心理健康。父母要从关心孩子的角度出发,有爱心、有耐心地与孩子多谈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郁闷得到疏散,使孩子每天都有个好心情。 【正面管教秘诀】 如果不顾孩子自身实际,只知道让孩子这个拿第一,那个要优秀,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还有的父母只让孩子学习,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这也会让孩子感到压抑。 2.注意,孩子的"开学焦虑症"来袭 "马上开学了,还老是往外跑,给我乖乖待在家里。"开学前,初三学生小陈趁着还未开学疯狂地和同学在外玩耍,为此与妈妈发生了多次争吵,每次提到开学,原本还高兴的他,一下子就好像没有了热情,对家人亲朋爱理不理的。 感到不被理解的小陈带着情绪拖着疲惫的身体进入了新学期的课堂。可是开学已经十余天了,小陈依然情绪低落、不想上学,上课犯困、疲倦,甚至与父母发生争吵。 像小陈这类情况在中小学校开学之初普遍存在,是典型的"开学焦虑症",他们轻则迟到,上课犯困;重则厌学、逃课;更有严重者情绪低落,甚至异常焦虑。面对孩子的"开学焦虑症",有些父母不是去关注,而只是一味地埋怨,这样只能让结果越来越糟。 【正面管教秘诀】 面对孩子的"开学焦虑症",父母可以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开学一周前可以帮助孩子恢复规律的作息时间。可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图书馆等方式来充实孩子的生活。要让孩子适当地锻炼身体,让孩子生理、心理尽快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3."黄油加大棒"学习法会适得其反 有些孩子只要一提学习,马上变成苦瓜脸,非常痛苦。而我们很多父母就是弄不懂学习这么重要,为什么孩子却会痛苦?不学习能有前途吗?不学习能有以后的发展吗?所以,厌学就是个性上的胸无大志、没出息,是品质上的懦弱、无能和愚蠢的表现,所以父母更多的是用榜样来鼓励、用物质来刺激,实在不行就指责和棒打,但是目前很多事实说明,这种"黄油加大棒"的做法收效甚微。 这种方法会让孩子一想到学习,就想起父母的严厉面目,就想到自己毫无价值、丢人现眼,所以就出现了痛苦的感觉……我们在很多地方为孩子"建立"了一条又一条痛苦的神经链,孩子越来越无法忍受,小的时候隐忍,大了之后就会逃避。 【正面管教秘诀】 人的一个主要的心理特点是,追求快乐、逃离痛苦,成年人和孩子都是如此。不是所有孩子都厌学,爱学习的孩子,肯定是从学习中感觉到快乐,厌学的孩子肯定是感到学习痛苦。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享受学习,做阳光男孩、阳光女孩,这才是值得每位父母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