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磊 吴宏霞 摘 要: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急需大量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本文以杭州萧山技师学院许红平名师工作室为例,围绕名师工作室建设目标,探讨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师资的做法,并通过具体实践,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效果,为职业院校师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智能制造 产教融合 协同培养 名师工作室 课 题:本文系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编号:2017119)研究成果。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当前,杭州市萧山区正积极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壮大智能制造新产业,完善智能制造新体系,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就目前情况来看,萧山区智能制造的推进工作走在浙江省前列,但不少企业智能制造实现程度依然较低。其原因在于智能化升级成本较高、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匮乏。在此背景下,杭州萧山技师学院作为一所由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职业院校,应加大力度、加快培养智能制造相关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政府分忧,为企业解决人才问题,更好地支撑智能制造,助推萧山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办学能力和水平。杭州萧山技师学院以许红平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其意义重大。 一、名师工作室建设目标 名师工作室由名师团队教师、工作室成员、青年教师组成。名师工作室是着眼于教师未来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指导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提升的平台。 名师工作室通过三年建设,实现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的机械装配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分别与1~3家智能制造企业深度融合,开发智能制造技术系列课程,完成智能制造教学实训软硬件设施建设,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智能制造技术工艺研究、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与培训等工作,逐步培养和建立起在教学、科研、产学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师德高尚、造诣深厚、业务精湛的优秀智能制造教师团队。通过培养,工作室成员成为在教学、科研、产学研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及应用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知识、新技术,具有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水平高超、成果丰硕、成绩突出的专家型教师;青年教师成长为具有较强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教科研创新能力、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社会服务与培训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骨干教师。 二、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师资的做法 1.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师资的内涵 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师资是职业院校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双师型师资的需要。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为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是以协同培养为核心,又能促进行业企业发展的深度合作。协同培养是指各培养主体以培养和使用为核心目的,形成新机制,突破主体间壁垒,汇聚培养的各项要素,相互协作和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培养能够适应和满足校企双方需要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的一种培养模式。 协同培养过程中,需要培养主体间的深度沟通、互动、合作、配合。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基于自身发展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它们在师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项目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与培训中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通过产教融合能够形成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融为一体的模式,进而达到协同培养的目的。 2.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师资的机制 在建立健全完善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师资的一系列机制,包括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协同工作机制、协同管理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合作动力及利益分享机制、合作促进支持机制、合作保障机制、监督和评估机制等。 3.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师资的实施措施 产教融合要求做好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专业设置与产业岗位群、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技能)标准、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学校教師与企业专家能手、学校科研力量与企业技术力量、学校实践平台建设与企业产研需求、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等方面的深度对接。协同培养要求校企共同制订培养规划及方案、共同确定培养对象、共同打造导师队伍、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建资源平台、共搭管理平台、共同指导实施教学,共同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开发、技术服务与培训,共评培养质量、共制激励措施。 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实行校企双主导双主体、政府推动的实施措施。在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企业既起到主导作用,又起到主体作用,而政府的职责是推动,通过搭建校企合作促进平台,加强指导,统筹协调,提供保障机制,制定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的不断深化。 三、实践效果 1.整体成效 围绕名师工作室建设目标,推行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师资的实施措施,通过具体实践,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效果。名师工作室整体水平处于浙江省领先地位,名师工作室成为学院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发挥关键作用。名师工作室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教师在各自专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一年来,名师团队教师上示范课11次,开设讲座11次,指导教师活动15次,指导教师技能竞赛10次,名师团队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11篇,主编出版教材5本,完成区级以上课题7项,含省级课题3项;工作室成员完成课题15项,论文发表或获奖40余篇,申报专利8项,参编教材8人次,完成企业各类项目25个,创新创业项目8个,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奖8人次,指导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奖41人次;青年教师本人或指导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奖49人次,包括一等奖16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7项,含全国职业院校"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说课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产品设计与创客实践"项目一等奖1项。 2.特色成效 (1)校企协同共建教学实训工厂,提升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由所属地政府街道提供标准厂房,学校和当地企业共建教学实训工厂。目前,教学实训工厂建有两条生产线,设备工位共计50个,还建有产品检测室、产品研发室、教学研讨室。同时,校企共同成立由11名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组成的导师队伍。教学实训工厂的建立,满足了企业生产、教学实训、技师研修等需求。通过在真实的工厂环境中教学,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2)校企协同开展教科研项目研究,提升教师教科研创新能力。校企共同确定教科研项目,并根据项目需要,共同组建教科研团队;教科研团队根据项目要求,制订教科研方案与项目计划;项目实施按照教科研项目的管理要求实施管理;项目研究取得的成果,由校企共享,企业根据需求把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学校根据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积累的典型工作任务,编写一体化教材,开发教学资源,进而应用到教学中。通过校企共同策划、共同组织、共同实施教科研项目,有效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成果共享,教师教科研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3)校企协同共建技术名匠馆,提升教师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学校与知名企业合作,成立校企技术团队,共建技术名匠馆。通过一年的运行,其为中小企业成功研发、设计、加工产品和有效解决技术、工艺难题共计25项,使教师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4)校企协同开展多样化社会服务工作,提升教师社会服务综合能力。学校与企业合作,面向同类职業院校教师开展智能制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培训;学校与企业合作,深入调研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学研、技术服务进企业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软科学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提出意见、建议和对策,为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全方位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服务的平台,为企业在职员工提供岗前培训、新技术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等服务;学校与企业合作,运用技能培养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群体开展学制教育和短期培训,促进其就业创业。这样通过开展多样化社会服务工作,教师社会服务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四、小结 本文围绕杭州萧山技师学院许红平名师工作室建设目标,探讨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师资的做法,并通过具体实践,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效果。接下来,需进一步优化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协同管理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合作动力及利益分享机制、合作促进支持机制、合作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校企的双主导双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培养,逐步建立起在教学、科研、产学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师德高尚、造诣深厚、业务精湛的优秀智能制造教师团队。 参考文献: [1]顾磊,金凌芳.智能制造背景下高端机电类技能人才协同培养的研究——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J].职业,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