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教育管理不能过度追求智能化


  据媒体报道,浙江金华金东区孝顺镇中心小学为学生戴上名为"赋思头环"的脑机接口设备。头环会给学生的注意力打分,监测其上课时是否走神,监测数据会实时上传至教师手机,再由教师发给家长。此事引起舆论争议。10月31日下午,金东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称,学生是无偿、自愿使用"头环",未产生任何不良反应,家长也对此表示认可。为平息质疑,当地已决定暂时停用相关设备。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智能设备的层出不穷,为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我们得以从简单重复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将心思用在更有意义的活动中去。但这也助长了我们的惰性,使我们产生设备依赖症:设备能够做到的,我们就不再乐意去做了;甚至离开了设备,什么事儿都做不了。
  这样的情形出现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就不正常,也不应该。
  教育管理的主体是人,面对的客体也是人,是具有独立人格和鲜明个性的学生。我们不能像操作、控制机械那样去监控学生。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更需要管理者的教育智慧和必要的人力付出。教育管理是行为监督,更是示范、引领、纠偏,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思想、情感的交互并以此为基础。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教师的实时观察、判断和即时的引导、矫正,远比通过智能设备收录数据、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再由学校、教师进行干预的"秋后算账"式的教育管理更及时、更直接,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具实际意义。
  在教育管理中适当引入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在加强对外监控、保障校园安全上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即使是在校内人力不及的死角,用于监管师生行为、预防校园霸凌也无可厚非。
  但是,为防校园霸凌在宿舍、厕所安装摄像头,为防学生上课走神在教室内安装监控器,甚至给学生戴上类似"紧箍咒"的智能头环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必要性、合理性这两个教育管理最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确有不妥。这种做法,一方面将师生置于被怀疑、被防范的地位,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极度不适,于情不合;另一方面还涉嫌侵犯个人隐私和人格尊严等基本权益,于法不容。在实践中必定招致管理对象主观上的抱怨、情绪上的对立,最终招致其客观上的不配合、不合作甚至公开的拒绝和抵制,当然会使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影响预设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些管理者热衷于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对师生行为进行管理,甚至过度追求管理的智能化,归根结底还是"官本位"思想作祟,是惰性使然,是借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之"劳",换得管理者的"逸"。岂不知,管理者的智能恰在于以管理行为的"勤",促进管理对象行动上的规范和过程、结果上的"优"。
  无视教书与育人、教育与管理不可分割的客观事实和基本规律,简单生硬地将其分割开来,让技术和设备负责管理,而让学校和老师将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都用在"专心教书"上。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顾教育,不顾管理。这种看似无意的功能分化、转移,实际上是对教育管理的不负责任,是一种变相的责任推卸。
  在学校教学中,可以适当使用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提高教学效率,但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还是要多一些管理者的"亲力亲为",不能过度追求智能化。
网站目录投稿: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