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培植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推进普惠金融事业发展是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布局。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现状,客观解析了阻碍普惠金融纵深改革发展的主要因素,然后提出了培植农村普惠金融生态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普惠金融;现状分析;阻碍因素;培植
  一、农村普惠金融的现状分析
  (一)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落后,普惠金融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主要服务大中型企业、高净值客户和城镇经济区域,通过线下网点,专业人员提供金融服务。在经营理念上缺乏市场观念、创新观念,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的"长尾市场"存在经营理念上的认知误区。许多经济落后的农村的金融机构仍然是单一的农村信用社提供金融服务。农村的普惠金融服务机构呈现非网状分布,互联网新型金融机构明显不足。
  (二)普惠金融市场与产品创新少,普惠金融服务结构性不均衡
  由于对农村经济发展主体和经济活动的认识不足,普惠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的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开发设计的金融服务产品不多,金融服务价格存在与服务对象收入的不对称,金融产品的供需存在总量与结构性的不均衡。
  (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普惠金融推广受限
  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需要政府、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协同合作,积极发展新型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市场。作为普惠金融的机构应该提供不限于线下服务网点,服务方式要提供简单、标准化操作流程,利用网络服务方式,覆盖广大农村客户,有效降低金融服务边际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四)农村金融信用风险评估高,商业可持续性提升难
  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者之间的最根本的矛盾就是金融信息不对称。由于我国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信用信息征信难度大,信用评估体系缺乏,客观评估结果难以确定,导致金融服务提供者知难而退。
  二、阻碍农村普惠金融培植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地方政府有效研究不够,实施针对性措施不多
  在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5〕74号)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镇)基层政府对中央普惠金融政策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结合研究深度不够,对培育本地特色经济内容调研工作不够深入、细致,总是想复制其他地方经济发展模式而导致借鉴的经验水土不服,提出的具体工作措施缺少针对性而收效甚微,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农村金融基础条件薄弱,金融风险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金融的发展与经济发育程度高度的正向关联。我国广大的农村一直处于以家庭为单元的投资主体,生产方式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扶持力度不大,信用基础差。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金融风险意识淡薄,抵御风险能力弱。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农村金融信用基础数据采集业比较困难,金融业务开展难度大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三)金融机构服务动力不足,金融产品特色不明显
  商业性金融机构出于盈利性动机的驱动和目前金融机构利润来源的稳定性目标,在政策性、社会责任性的金融业务、产品及投入明显不足。目前,"三农"的金融扶持仍然以财政、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主力,多元化的普惠金融体系还未构建。同时,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产品的设计、推广营销、监管等方面表现为产品不丰富、业务操作不标准、服务成效不显著。
  (四)金融服务成本控制难,盈利空间狭小
  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的附加值低,受自然条件、人口老年化、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现代化的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村的金融信息化的进程缓慢,建设成本高。从金融企业的经营角度来看,服务农村经济有些投入大,盈利小甚至出现亏损的尴尬境地。
  三、农村普惠金融生态的培植
  (一)加大财税政策的引领作用,培育农村特色经济主体
  在普惠金融事业发展推进的过程中,政府发挥财税的积极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一是各级财政要加大农村支农支出的比重,保持财政对农业的支出适当高于经济的发展水平。二是创新财政支农手段,精准施策,根据农村经济条件,培育地方经济亮点。三是大力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基础条件的建设,给予民间资本更多的税收优惠。
  (二)增强金融机构的精准扶贫的社会责任,构建多元化的普惠金融体系
  农村的脱贫攻坚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金融机构理应担当普惠金融事业的社会责任。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商业保险公司、民间社会资本等各方力量要保持经常会商,充分发挥机构自身资金、人才、产品、渠道的优势,协调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调研的基础上,共享经济数据信息资源,共建普惠平台,节约普惠金融构建成本,提高普惠金融效率。
  (三)加强金融基础法律、知识的普及,完善农村的信用征信系统
  一是组织专门力量,对我国有关"三农"经济的金融知识、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利用各種现代媒体、宣传手册、大学生宣讲团等手段,用通俗的语言、间接的案例、生动的影像等方式深入农村,宣传国家的普惠金融政策。二是组织税务、银行、工商和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参与,构建"三农"信用征信系统。三是打击农村金融咋骗活动和非法集资行为,维护农村金融生态的环境。
  (四)构建普惠金融的风险防范体制机制,增强农村抵御风险的能力
  金融风险相生于金融的发展。普惠金融的风险有别于传统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有待于在推进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因此,我们要对风险有前瞻性考虑,尽早从普惠金融风险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框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风险防范原则、内容和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普惠金融的积极作用,极大范围地遏制金融风险的发生和蔓延,增强农村经济对普惠金融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黎智俊 欠发达地区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 [J] 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08);
  2.焦瑾璞 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 [J] 中国农村金融 2014(16);
  3.彭纯 发展普惠金融是银行的重大使命 [J] 中国金融 2018(16);
  4.韦婧 浅谈农村普惠金融的法律问题[J] 法制博览2017(24);
  5.李万峰 普惠金融与脱贫攻坚[J] 中国金融2016(18);
网站目录投稿: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