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与徐灿 红楼人物 双飞翼,悔煞到瀛州。词是易安人道韫,可堪伤逝又工愁。肠断塞原秋。 ——清·朱孝臧《望江南》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叹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红楼梦》妙玉判词 在《红楼梦》研究中,争议最大的人物大概非妙玉莫属了;截止目前,最说不清楚的人物大概也是她。找不到她的原型,理不清她的思想,判不明她的结局,也断不定作者何以要写这个人物。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史学角度,妙玉都是《红楼梦》研究的"老大难"。 一、妙玉其人 《红楼梦》中,妙玉是个妙龄女尼,住在大观园的栊翠庵中。书中没有描写她的正式姓名或表字,只说她原籍苏州,是贾府在苏州"采买"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时,顺便请来的。 1、妙玉是"十二钗"中唯一没有血缘关系、不属于四大家族的成员。首先,妙玉是"金陵十二钗"成员之一,是"薄命司"中的人物,肯定是悲剧结局,这在《红楼梦》"太虚幻境"的册子和十二支曲子中有明确交代,没有疑问。其次,她在薄命的十二钗中,是个比较特殊的人物。她的特殊不仅在于她的尼姑身份,她的孤傲性格,更主要的是她同其他成员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换句话说,她是唯一不属于四大家族的成员。十二钗其他成员之间,或姐妹,或姑嫂,或婆媳,或妯娌,都是血亲,并都属于四大家族,只有妙玉是个例外。 2、她的家庭原来极为富贵,其豪阔程度似乎不在四大家族之下。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书中贾母带领刘姥姥和一干姐妹到栊翠庵饮茶的情节中,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她拿出来的茶具,什么"ban pa 斗"、"点犀qiao"、"绿玉斗",连"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堂堂国公府也找不出来。被刘姥姥用过的贵重茶具,她居然要砸碎扔掉,还是宝玉求情,才给了贫妇刘姥姥。她的喝茶,完全是贵族气魄,茶是上品的"六安茶"和"老君眉",水是"玄墓"梅花上扫下的雪水,并且要"蠲"三年。喝茶时只能用小杯细细地品,喝多一点便成"饮牛"了。这么讲究的生活方式,远远要超过四大家族的公子小姐们。 3、她有极高的文学修养,性格却又极端孤僻。在凹晶馆月夜池塘边,黛玉同湘云联诗,当联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这样的绝高境界时,她突然跳了出来,说二人在这样的高潮之上很难再续下去了,于是,她一口气续完全篇,令黛玉、湘云两个诗才敏捷的才女赞叹不已。她与大观院中的多数人并不合群,只对宝玉、黛玉、岫烟、惜春还过得去。宝玉生日,她下拜帖,居然用匪夷所思的"槛外人"署名,害得宝玉冥思苦想不知如何应对,最后请教了岫烟,才以"槛内人"答复了事。 4、她因病出家,戴发修行,非僧非道,欲洁未洁,云空未空,下场凄惨。她出家的原因书中交代是因为自小多病,买了两个替身出家也不管用,只好亲自归依佛门,书中说得不清不白,不合常理,大概另有隐情。她是戴发修行,行为亦僧亦道,类似"庄禅"一流,这是《红楼梦》的一贯手法,不独妙玉。她的师傅让她在这里等"结果",不许回家乡。为什么不许回家乡?要等待什么"结果"?书中没有交代。她的最终结果是"无暇白璧遭泥陷",怎么个"未洁"、"未空"法,前八十回没有交代;后四十回写她被江洋大盗迷奸,然后劫持至海上,不屈而死。 二、红学界对妙玉所猜的"笨谜" 如前所述,红学界对妙玉这个形象的研究并非不重视,也并非不下苦功夫考证研究,但苦于找不到书中人物的原型,也找不到作者描写这么个人物的正当理由。无奈之下,只好用"猜笨谜"的办法对付,迄今没有一种权威的说法。 1、最先"猜笨谜"者,大概是续书作者。《红楼梦》后四十回,并非作者原创,这似乎已成定论。不论续书作者是谁,他对妙玉下场的描写,应该是"猜笨谜"的始作俑者。我们可以推断,他就是根据"太虚幻境"中的图画、判词、曲子的暗示,按照陷入"污泥"的思路去续写的。在封建社会,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陷入"污泥"的一般解释,就是在妇道上有失节行为,所以续书作者让她被迷奸,被劫持。这种写法,让人看了之后感到很不舒服,也很难理解《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正大宗旨,似乎不足为训。 2、索隐派附会她是影射康熙朝某个政治人物。蔡元培先生在《〈红楼梦〉索隐》中,就是用清史记载的吴梅村事迹,来判断妙玉所影射的人物的。但在蔡胡论战中,早被胡适先生驳倒,没有几个人相信了。近年来,索隐红学大有东山再起之势,按照索隐方法继续附会妙玉的也大有人在。霍国玲就把妙玉附会成"竺香玉"的什么"分身",还有人说作者是根据历史上思凡尼姑"陈妙常"的故事写的。不过这些附会之说毫无证据,市场不大,影响有限。 3、刘心武、周汝昌猜她是失势贵族的女儿。刘心武先生不好好写小说,却创立什么莫名其妙的"秦学",他在猜测秦可卿是"废太子"女儿的基础上,循同一思路,把妙玉也猜测为在宫廷斗争中某个失势贵族的女儿。周汝昌大师接过了刘大作家的知识产权,也大谈妙玉的身份如何敏感,同宝玉的关系如何微妙,所以红楼才能"夺目红"。且不说这些谜语猜得如何荒唐,就是这种方法,也早在八十年前就臭不可闻了,不知二位大师作何感想。 4、多数红学家根据脂批,猜测妙玉沦落风尘。脂批中有"瓜州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屈从枯骨"的说法,红学家们抓住这一点,纷纷猜测妙玉后来当了风尘女子,最后无奈之下嫁给了一个糟老头子;在瓜州渡口与宝玉相遇,各自向对方说了一大堆"劝惩"的话。从表面上看,似乎有根据、有道理。但把高洁的妙玉写成风尘女子,总让人有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对《红楼梦》的宗旨正大产生怀疑感。 三、妙玉的原型是清初著名女词人徐灿 红学界找不到妙玉原型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当你知道了《红楼梦》的作者不是乾隆朝的曹雪芹,而是康熙朝的大文学家洪升以后,妙玉的原型就会清楚地出现在你的眼前。《红楼梦》作者说此书是"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说的是实话;书中十二钗都有生活原型,妙玉也不例外。 1、徐灿是"蕉园诗社"中唯一非血缘关系的成员。《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原型,就是清初杭州"蕉园诗社"中一干女诗人。"蕉园诗社"分前后两期,前期称"蕉园五子",后期称"蕉园七子",合起来恰是"西陵十二钗"。杭州的别称是西泠、武林、钱塘,西泠亦可通假为"西陵",历史上杭州人的诗集,好多都命名为《西陵诗选》,史有明载,无须怀疑。 "蕉园五子"的发起人是顾玉蕊,"蕉园七子"的发起人是林以宁,前后成员有徐灿、钱凤婉、钱凤纶、朱柔则、柴静仪、冯又令、张槎云,李瑞芳、毛安芳、顾姒等。除徐灿外,她们都是当时杭州洪、黄、钱、翁四大家族的女人,基本是靠血缘关系结社的,都是母女、婆媳、姐妹、妯娌、姑嫂关系。她们的诗社活动很大胆,在西湖、西溪一带乘船招摇,浅斟高歌,穿林踏青,十分惹人瞩目。这些在笔者的《大观园诗社和蕉园诗社》一文中有详细考证。 徐灿是"蕉园五子"的成员。"蕉园五子"活动期间,她恰好同丈夫陈之遴在杭州居住,陈之遴的诗中,就有"家住西湖滨,长戏西湖里"的诗句,徐灿的诗词中也多有歌咏西湖的作品。由于陈之遴与顾玉蕊的丈夫钱开宗有通家之好,所以她能够受到顾玉蕊的邀请,参加她们亲族组成的女性诗社。在陈之遴的侄子陈元龙所写的《家传》中,就记载了徐灿在杭州,常与柴静仪、朱柔则、林以宁、钱云仪唱和,结成"蕉园五子"的过程。 2、徐灿的母家和夫家都是著名望族,生活极为豪富。徐灿,字湘苹,号深明,晚号紫言(竹头)。苏州人,少小时家住城外支硎山下的一个山庄内,风光十分优美。父亲徐子懋曾任明朝光禄寺丞,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她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幼颖悟,通书史,识大体",很为父亲钟爱。 徐灿许配给陈之遴为继室。徐家是海宁望族,在明朝兴旺发达了一百多年,至崇祯年间,陈之遴科举高中一甲二名进士。婚后,夫妻居住在苏州著名的拙政园里,生活条件十分优裕高雅。 后来,但由于陈之遴的父亲陈祖苞"因边疆失事,庾死诏狱",连累陈之遴被撤消编修官职,"永不叙用"。清顺治二年,清兵下江南,南明小朝廷覆亡,陈之遴变节投靠满清,累官至"大学士",世人都称之为陈"相国"。以百年望族加相国高官,其家居住北京时,生活之富贵、优雅,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3、徐灿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但丈夫却变节事清,内心充满了矛盾痛苦。徐灿和丈夫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在家中夫唱妇和,夫妻感情甚笃。明亡后,徐灿深怀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兴亡之叹,对丈夫后来仕清一事,心存憾悔,在诗作中时有微词,夫妻间在政治感情上出现了危机。而在生活感情上仍然恪守妇道,始终不渝,无论顺境逆境,都忠贞不二。 徐灿词中多表达故国之思和矛盾悔恨心情的力作:"小院入边愁,金戈满旧游。问五湖,那有扁舟?梦里江声和泪咽,何不向,故园流"?"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山河,月痕休到深深处"!"谢前度桃花,休开碧沼,旧时燕子,莫过朱楼。悔煞双飞翼,误到瀛州"。本文所引的文头诗,就是清朝诗人对徐灿当时心情的最好概括。 4、徐灿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与李清照齐名的伟大词人。徐灿一生诗词双擅,但词作成就要高于诗作。其《拙政园诗集》收古今体诗246首,《拙政园诗余》收词46调,99首。是我国传世作品比较丰富的女诗人。 南宋以来,徐灿为唯一可同李清照媲美的女词人。著名诗人陈维崧说她,"盖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已"。著名诗人陈廷焯也说她,"闺秀工为词者,前则李易安,后则徐湘苹","可与李易安并峙千古"。 这些评价并非过度誉美之词。与李清照相比,二人的词可以说各有千秋。李清照的一些名作固非徐灿所能及,但徐灿的一些感慨跌宕之作,也非李清照所能做到。徐灿的词在立意高,视野宽,取材广,容量大,风格雅方面,在中国古代女诗人中,应属首屈一指。 5、徐灿晚年沉溺佛法,希图空幻,但内心痛苦仍不时折磨着她。顺治十五年,陈之遴因为交接贿赂内监罪,被朝廷罢官抄家,全家二百多口人全部流放尚阳堡(今辽宁开原东)。此后,丈夫陈之遴和几个儿子先后都病死在关外。十二年后,到了康熙十年,皇帝东巡期间,才开恩特许徐灿孤零零一人"扶柩南归"。 此时的徐灿,万念俱灰,希冀通过佛法求得心灵上的解脱。《清史稿》上说她"晚学佛,更号紫言(竹头)"。但诗人一生的跌宕起伏遭际,无论如何在内心也平息不下来。她晚年所作的《秋感八首》,总结了自己一生在江南、在燕京、在塞外三个阶段的经历,慨叹了明朝覆亡、南明腐朽、江山易代,兴亡转瞬的悲愤心情。在临终前写的诗里,还在感慨"万种伤心君不见","羞向玫瑰说旧游"。 四、从徐灿看《红楼梦》宗旨正大 《红楼梦》的创作宗旨是正大的,作者满怀兴亡感叹,以自己和"蕉园诗社"姐妹们的遭遇为原型,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大观园中的悲欢离合,让读者在洒下一掬同情眼泪的同时,感受到改朝换代时的历史苍凉! 红学界用那种"猜笨谜"的方法研究红楼人物和红楼事件,完全歪曲了作品的深刻含义,歪曲了作品的正大宗旨。在妙玉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清这一点。 1、"金玉质"陷入"污淖中",是隐指大节有亏而不是沦落风尘。一说到女人陷入污淖,我们的红学家就立即想到什么被"迷奸"啦,什么做"娼妓"啦,什么嫁给老头子啦,习惯性地往下道想。其实,《红楼梦》作者安排妙玉陷入污淖,是影射他的丈夫变节事敌,她内心反对而又不得不跟随丈夫在污浊的朝政中沉浮。清初以女人失节比喻男人变节的作品比比皆是,在吴伟业、钱谦益等人身上,这种文章都没少作,不妨找来读一读。 2、"欲洁何曾洁"、"过洁世同嫌",是隐指人品高洁而不是生活上的洁癖。《红楼梦》作者通过刘姥姥走后妙玉冲地砸杯等行为,似乎要把读者引到妙玉有洁癖的思路上来,这是障眼法。"何曾洁"决不是把身上弄脏了,而是在民族气节上把形象弄脏了。脂批说她"红颜屈从枯骨",应该是指她屈从丈夫这样的"枯骨"出仕变节,徐灿是继室,丈夫年龄比她大得多,把变节分子称为"枯骨",也是时人常用的词语。"世同嫌"说的是徐灿晚年现实,变节的人嫌她诗中的故国之思;坚持气节的人嫌她随丈夫出仕,追求高官厚禄;两面的人都对她晚年惨象幸灾乐祸! 3、"王孙公子叹无缘"是说要结识她的文名而不是要娶她或嫖她。徐灿在当时诗名满天下,很多王孙公子确实想结识她,以抬高自己身价。但徐灿洁身自爱,不论是春风得意时还是落魄潦倒时,都不愿同这些人来往。好多名士确实慨叹过,与徐灿同时代,却铿缘一面,引为终身憾事。《红楼梦》中说妙玉"天生成孤僻人皆憾",就是这个道理。 4、出家后寄住大观园要等待什么结果?这个结果决不可能是什么被"迷奸""劫持",更不可能是什么沦为风尘女。而是以出家人的淡泊心境等待盖棺论定。她之所以不能回到家乡居住,是因为已经家破人亡,丈夫和儿子都死去了,晚年只好在庙里栖身。作为"望族"、"世家"出身的人,身边有几件遗留的珠宝器皿,是平常事情,不足为怪。 5、妙玉为什么愿意与宝玉交往?是因为共同的思想基础,而不是什么暗恋。书中妙玉同宝玉、岫烟、惜春交往,因为他们都有出尘思想。对黛玉、湘云也不厌烦,因为她们名利心淡薄。为什么不愿与宝钗、凤姐、探春交往,因为她们的共同特点是追求仕途经济,追名逐利。 事实上,洪升与徐灿在这方面确实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你如果把《稗畦集》同《拙政园诗集》加以比较,就可明显看出共同的感叹了。洪升一生同徐灿大概有两段交往:一是"蕉园五子"活动时期,二是康熙十年扶柩回南之后,至洪升逃往北京之前,此时是"蕉园七子"活动之期。前一时期徐灿参加过"蕉园诗社"活动,后一时期,徐灿万念俱灰,大概没那个雅兴了。 洪升在北京滞留期间,也对徐灿的诗词发生过浓厚兴趣。曾同老师王渔洋一起阅读和欣赏过他们夫妻的作品。洪升几乎每年都要南来北往一次,瓜州渡口是必经之路,与晚年的徐灿在这里相遇,用两家的悲惨遭遇"各示劝惩",是可能的。 《红楼梦》中,妙玉这个人物有点程式化,形象并不鲜明生动,这与她的原型在蕉园诗社活动时间较短有关。《红楼梦》主要写的是"蕉园七子"期间的故事,而此时徐灿并未参与其中。写起来难免有隔靴搔痒的感觉。 徐灿是"蕉园诗社"的创始人之一,诗名在"西泠十二钗"中又是最高的,又与作者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洪升为"闺阁昭传"创作《红楼梦》,不能没有她的形象,只好用她晚年的尼姑形象,配以早年在"蕉园诗社"的形象,创作出这样一个妙玉了。 这样理解和分析《红楼梦》中妙玉这个形象,是不是更合理些呢?是不是根据更充分些呢?对书的宗旨理解是不是更正大些呢?究竟是不是这样,请朋友们多看看徐灿的诗词,市场上不难买到,读过后好发感想。在你不了解徐灿之前,可以不相信我的饶舌。 2004年9月于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