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过度自信作为人类最稳定的心理偏差,在管理者身上表现的有位明显。长久以来,为了探索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财务决策产生什么样影响,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是研究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去判断管理者过度自信。本文在对前人文献进行梳理的和评述,提出现有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衡量指标 过度自信作为管理者一种普遍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如何构建准确的度量指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主要是由于一方面过度自信作为一种心理偏差,很多决策者在大部分情况下难以意识到自己的决策或者行为是过度自信的,而就算有人对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决策存有怀疑,也碍于管理者的身份和地位不敢提出质疑。另一方面,管理者在作出决策是瞬间的事情,随着时间不断的变化和事件的不断变化,一个理性的观察着往往难以找到管理者过度自信存在的时点进行准确的度量。 科学发展的道路总是不断前进的,孜孜不倦的中外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起不断的将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理论研究推动到实证检验中去,因此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之下至今日提出了多种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这些变量主要分为四大类: 一、根据管理者行为进行判断 (一)管理者任期内持有股票或者股票期权的变化 Malmendier and Tate(2005b)认为管理者发生以下三种行为便可以定义为过度自信,分别是管理者在可行权期内股票溢价超过67%但并不行权;管理者长期持有股票期权至期满,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管理者不定期增持公司股票。这三种行为都说明了管理者以自身的财富作为一种赌注,对于公司未来收益和自身的管理水平充满自信。但是管理者股票期权或者持股量不太适合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余明桂等2006,姜付秀等2009)。及对个人能力持有乐观态度。 (二)管理者盈余预期的偏差 Liu、Hu and Chen(2005)最早提出利用管理者盈利预测偏差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他们对台湾公司发布的盈余预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发布业绩报告时会高估利润,在一定期间内管理者高估利润次数大于低估利润次数,就将管理者认定为过度自信。他们将这种方法用于实证检验,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与企业过度投资呈现正相关。余明桂等(2006)将2003-2004我国上市公司发布的定性的盈利预告入手,将略增、扭亏、续盈、预增的4种乐观预期的管理者为研究样本,将事后期间实际业绩与预告业绩不一致的管理者视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Hribar and Yang(2016)探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管理者盈余预测之见的关系,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偏好进行预测、过度自信增强了管理者对未来的预测的乐观态度以及过度自信导致盈余预测偏差。 (三)管理者并购次数 Doukas and Petmezas(2007)率先提出使用并购次数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他们定义3年内实施并购次数大于5次的管理者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他们认为管理者并购的次数越多,可能是因为出现高估并购收益,低估并购风险的过度自信的心理。 二、根据管理者个人特征进行判断 (一)性别特征 Barber and Odean(2001)對男女投资者的日常股票交易量和收益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男性投资者的日常交易量比女性投资者多45%,但其收益率却低于女性投资者0.94%。尽管人类普遍存在过度自信倾向,但是可以看出女性与男性相比更加谨慎和保守;余明桂等(2013)从企业风险承担角度出发,发现男性管理者愿意承担的风险更高,而更高的风险承担有利于企业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自身价值。 (二)年龄特征 Fraser and Greene(2006)的研究表明,随着管理者自身年龄的增长,累计的经验就会越来越多,管理者可以更多地利用自身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累计的经验来提高自己能力,从而修正自己的决策的偏差。Bertrand and Schoar(2003)对美国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证明高于平均年龄的总经理在投资、债务融资和公司战略方面的金融决策相对保守。因此,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随者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三)学历特征 Ben-David、Graham and Harvey(2006)对美国上市公司的CFO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显示,受教育程度高的管理者更有可能高估自己的决策能力,我国学者余明桂等(2010)也认为教育水平高的人更相信自身的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准确性,在公司风险承担更加敢于冒险。 (四)职业背景 Malmendier,Tate and Yan(2011)发现拥有军事背景的CEO却喜欢使用激进的金融政策,例如喜欢利用高财务杠杆。江伟(2010)实证研究发现当董事长拥有理工专业背景时,董事长的过度自信行为越弱,董事长越多的选择外部融资方式而非内部融资。 (五)持股数量 李永壮等(2014)实证回归结果证明领导者持有公司股份越多领导者做出的决策越不容易过度自信,越容易做出理性决策,不损害公司的价值。 (六)管理者相对薪酬 Hayward and Hambrick(1997)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与其在企业的控制权及其所获得的报酬有关,因此采用第一名高管薪酬与第二名高管薪酬之比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研究表明,CEO比公司中其他管理者的工资薪酬越高,说明其地位越高,控制力越强,因此更加容易过度自信。 姜付秀等(2009)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利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告中披露的薪酬最高前三位高管的薪酬之和与全部高管薪酬之和的比例来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此方法同样适用于度量我国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 三、根据外界对管理者评价进行判断 (一)主流媒体对管理者评价 Hayward and Hambrick(1997)从美国有影响力的财经报纸和期刊上收集了对CEO评价的报道,通过报道中对CEO褒贬性质不同的评价对研究的CEO进行打分。 (二)管理者曝光次数 我国学者童铭等(2013)以中国前500强企业的管理者五年内主动举办或者参媒体访谈、宣传会、论坛发言、记者招待会等公开发言活动的次数作为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指标,从理论角度论证了其合理性,并从实证分析对该指标进行了运用,提供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一个创新性指标。 四、根据宏观经济指标进行评价 (一)企业景气指数 该方法由我国学者余明桂等(2006)首次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企业景气指数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国家统计局根据企业家对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综合判断和对未来行业发展变化的预期而编制的指数。当指数大于100时,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当指数小于100时则为悲观。但是企业家的信心指数汇报的是企业家对行业发展景气的调查数据,且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是季度行业景气指数,不能反映具体某一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 (二)消费者情绪指数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Oliver(2005)通过定期电话访问美国消费者调查消费者对于目前以及下一年经济情况的预期变化的问题,然后按照消费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进行打分统计,计算出消费者情绪指数。如果的消费者情绪指数高则表明消费者对于未来的预期良好,这说明管理者对公司未来发展持有乐观的态度,进而产生过度自信心理。但是消费者情绪指数只是消费者对于未来的预期状况与管理者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不能被广泛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