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价值确立和身心调节能力。能力是素质的外化,素质是能力的基础。人的素质有些是先天具备的,但主要是后天受教育或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全面素质教育的内涵不但包括思想成熟程度和心理健康程度,更包含知识结构合理程度和为人处世的调节程度。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是人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形成的内在品质。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即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自身实践等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人格得到塑造,境界得到提升,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人文素质教育说到底是"成人"的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精于某项技能、具备某种职业能力,更主要的是要成为思想健康、人格健全、品德高尚、时尚创新的时代新人。《国学经典》《大学语文》等文科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思想。教育者应充分挖掘课程本身的人文内涵,加强高职学生的"成人"教育。 一、挖掘课程人文内涵,加强生命本质教育 开学伊始,青年学子满怀向往与憧憬踏入校园,开始了崭新的学习。作为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国学经典》《大学语文》等,可以启迪学生思索生命与未来。 1.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比较顺利。遇到一些困惑或挫折,很容易情绪低沉,更有甚者,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类似的新闻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非常有必要。人文素质课程就有了这样的承担和使命。人文精神的内涵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魅力,学习过程中借此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探索生命存在的多种可能性,以此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热爱丰富多彩的生活。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长大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老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即将死亡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这就是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碑文。据说,许多政要和名人看了都感慨不已。南非总统曼德拉年轻时读了这段碑文后如醍醐灌顶一般,认为找到了改变南非、甚至改变世界的金钥匙。回到南非后,他放弃了以暴力抗争来打破种族歧视的观念,改变了自己的处世风格和思想,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改变了南非这个国家。 帶领学生阅读这段引人深思的碑文,思索人生的意义;思索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思索如何让理想照进现实、在迷茫之中找到方向……每个人都会在追寻中有所收获。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中的经典语句和前面碑文的阐述非常契合。这些著名章句无不是告诉我们:"由内而外"地管理好自己非常重要。人生进步的阶梯需要一步一步地扎实前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名言。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张载具有哲学家的大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 学习讨论《国学经典》这些有关人生意义的论述,能够不断启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去实践、去建树,成为更好的自己,能够立身处世,能够成长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把自己这块材料锻造好。 2.修身——"成人"教育的基石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国学经典》中《弟子规》部分开宗明义地点明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有序而重要的几大部分。在学习中体会,在体会中成长。成人,既是一个静态的理想目标,又是一个动态的实现过程。 《儒学经典新解——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问什么是"成人"。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臧武仲是鲁国大夫,曾经逃到齐国,他预料到齐庄公的统治不会长久,便拒绝了齐庄公赐给他的田地,孔子认为他很明智;孟公绰也是鲁国大夫,虽然没有什么技艺,但是他恬静寡欲,为孔子所敬重;卞庄子很勇武,传说他曾经一人去打虎;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多才多艺。孔子说,假如具备了以上这些人的品德和才能,再学会礼乐,就算是成人了。 跟今天的教育相比,孔子更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把一个人的智慧、淡定、勇敢看得很重。在孔子的心目中,艺术教育也很重要。艺术的学习与掌握能引领学生感受美好生活,提高生活品质。能够让学生成为目标笃定、有美好情操的人。再说"礼乐"教育。"礼"能规范人们的文明举止。"乐"能感化人的内心,正音雅乐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就个体而言,孔子最重视的就是修身养性。所谓"成人",就是造就完美的人格。孔子的成人之学,内容极为广泛深刻,整部《论语》都可以视为论述成人之学,都是教人进行精神修养,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完美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真正的人。 由此观之,课程本身的人文内涵在滋润着学生,使学生的思想变得丰盈,感情更为饱满,能够懂得感恩,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珍爱生命,勇于担当。通过学习逐渐体验美好的情感,体察师生情、同学谊,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多些平和,少些急躁与浮躁。学会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与自然相处、与社会相处。成为举止有风范、言行有温度的人。 二、结合国学读本,认识"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学生经历了高中阶段紧张而繁重的学习以后,进入到高职阶段的学习。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需要及时调整,尽快适应。在国学读本中有很多关于"学习"作用的论述,希望这些内容能够洞彻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远"——谈学习与习染的重要性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三字经》中有非常明确的阐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学习和习染的不同形成的。人,只有在后天的实际生活中加强学习,进德修业,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而突破环境的局限,成就完美的人格,达到"成人"教育的理想。习染论的意义在于它重视习染即环境和教育对形成个别差异的决定作用。学习能够使人不断成长,找到更多的生活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丰富多样。视野境界在非常开阔的同时,学习者本身也会不断地完善。 2.学习贵在专注——教之道,贵以专 学习要讲究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所谓"教之道,贵以专",学习贵在专注。能够"专注"则事半功倍。在游戏娱乐满天飞的时代,学生面临的诱惑很多,想要内心有定力,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有能力抵御外界的诱惑,非有"专注"的品质则难以达到。因而文学作品就是很好的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体味人生美好的感情,体察民生的疾苦,揣摩作家笔下的世间百态,阅读人生这部庞杂而深奥的书,领悟它的真谛,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思想变得敏感而细腻。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段话孔老夫子坦言:学习是多么快乐的事情,能让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垂垂老矣都不觉得。没有"专注"的品质是不会有这种体验的。课程本身的人文内涵再次彰显了巨大的教育意义。 3.学习的境界:孔颜乐处 认识到学习与习染的重要性,不断养成学习专注的优良品质,才能到达学习的美好境界:孔颜乐处。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有"复圣"之称,是孔子特别赞赏的一名学生。颜回的学习精神、学习境界备受嘉许。"孔颜乐处"也成为传世佳话。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人之所以贪图物质享受,是因为心中缺乏真正信仰,缺乏坚定价值观。那些把"道"作为自己坚定信念的人,因有追求、有信仰,就不会在意衣食方面的浅薄享受,而是淡泊名利,进德修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对精神层次的追求超过于对物质的追求时,生命才会富有价值和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课程资源本身就是集"育人与成人"于一体的,在教学中,教育者要善于利用课程资源,深入挖掘其人文内涵,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充分认识持续"学习"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强高职学生的"成人"教育,才能为之铺就良好的人生底色,使其在"成才"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且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