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办外国语学校是近年来小升初除了公校、民校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升学途径,每年虽然只招收2500多名学生,却引发万余小六毕业生竞逐。从今年开始,公办外国语学校招生政策有较大调整:市属外校取消面谈改为指标+派位;区属外校要招地段生,部分区确定取消面谈。(3月19日《广州日报》) 毋庸置疑,小升初"面谈"的初衷,无非是履行筛选、选拔的功能,招收优秀学生到校就读,以切实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但客观事实是,因为"面谈"存在着许多想象的空间,难免会被功利化、利益化,发展成为暧昧的"密谈",从而"谈"歪了教育公平,成为新式"拼爹"的战场。所以,笔者认为,小升初取消"面谈"是明智之举,不仅有助于就近入学政策的落实,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育的不正之风。 笔者持这样的观点,有以下几方面考虑。既然是"面谈",主要是靠人为操纵,没有了条条框框的限制,难免存在极大的"活动"空间,存在着各种可能。即使学校的本意在于招收优秀学生,但难免碰到个别没有原则的上级领导在背后施压,胳膊怎能扭得过大腿,学校岂能抵挡得住?所以,基于当前社会复杂的人情关系,学校为了避免不得罪各路"神仙",不可避免地会被卷入到谈交情、谈背景、谈关系的社会不正之风的怪圈中。不难想象,小升初"面谈"的最终结果是,为了保障学校教学质量,会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是依据成绩被选拔上的,但剩余一部分学生的"学位"是通过"密谈"而确定的。 并且,一旦"面谈"发展到"密谈",对于学生家长而言,更是苦不堪言。据了解,现实中一些学校招收学生采取"面谈"做法,导致家长见缝插针,动用各种可能沾边的关系,不惜代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面谈"的人数多、范围广、空间大,在"僧多粥少""一位难求"的情况下,学校在最终确定录取名单时,往往要权衡各种利害关系,最终结果必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一些家境并不好的家庭而言,四处筹钱疏通关系,导致家庭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如此一来,且不说没有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费的政策,还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入学的不公平,致使家长怨声载道。 更何况,在社会公众眼里,"面谈"总是不靠谱的。因为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一些单位通过面试选拔工作人员,哪怕有监督部门介入,但还是防不胜防,难以阻挡不正之风,存在着"权钱交易"等暗箱操作行为。更甭提面对的是报名人数多、覆盖面大、牵涉面广、人际关系更加复杂的小升初"面谈",谁也无法保证"面谈"不会发展成为"密谈"。所以,对于小升初"面谈"选拔,家长更是谈虎色变。因为,哪怕学校没有任何违规操作,而是严格按照学校所设定的招生方案选拔学生,也难逃暗箱操作的嫌疑,给广大家长和社会民众留下一个不公平的印象。 因此,在笔者看来,小升初取消"面谈"改为"指标+派位"是明智之举,将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里,用数据和机器说话,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如此一来,对于学校而言更省事了,不用担心被卷入社会不正之风的关系圈,不再害怕是否可能得罪某些人。对于家长来说,即使孩子没有被电脑派上位也只能心服口服了。并且,对于"官大一级压死人"的个别领导而言,面对制度也无话可"谈"了,也落了一身轻松。所以,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的今天,为了不让"面谈"发展成为"密谈",还是让不靠谱的"面谈"避嫌吧,小升初"面谈"该歇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