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就业,有观点认为,中国每新增一个百分点的GDP,可以支撑200万的就业。2021年国家制定了新增超过1100万就业的目标,那么我们准备如何实现?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校如何保障和服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已成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困境仍待解决。 高校肩挑两头,一头是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一头是学生的就业需求,产业离不开教育,教育也要建在产业带上。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衔接与就业质量密切相关。尤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要实现"高质量就业",更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积极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愿景与现实有冲突 ●毕业生人数与工作岗位数之间的矛盾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大学生人数一直呈现上升趋势。2020届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相较去年更是同比增加约40万人,导致市场上的工作岗位立时处于吃紧的状态。同时,房地产、旅游、娱乐、零售、影视等需要大量人员聚集的工作行业在特殊时期也深受打击。在国家的严令禁止下,这一类的行业不得不大量缩减岗位数目,或是长期处于停工状态。这也让学习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失去了发展道路,让本就艰难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除此之外,许多中小型企业对风险的抗击能力不足,出现大量的裁员,而这些岗位恰恰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的首选。综合以上原因,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大量增长,而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却严重缩水。一增一减之间的矛盾关系,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扑朔迷离。 ●招聘渠道发生改变 近两年由于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招聘渠道逐渐发生改变。疫情的发生,更是改变了传统的线下招聘模式。高校毕业生原本就缺乏应聘经验,需要通过现场招聘来不断地积累。当大学生失去了这个实践途径,就只能用电子简历在网上和企业招聘人员进行交流。而在这种途径下,阅历深厚、经验丰富、经历过社会洗礼的成年人更容易入选,应届大学生很难通过网络展现出自己的工作优势。此外,用人单位大多抱有宁缺毋滥的心理,所以聘用员工主要参考个人简历,多考察应聘人员的工作经历,这明显对高职院校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十分不利。 ●就业心理压力巨大 由于疫情等原因,大学生无法参与岗位实习、技能培训等学习实践,导致工作经验严重不足。大学生容易因此产生忐忑不安、自我怀疑的心理,担心自己正式入职时,能否胜任岗位工作,会不会因经验不足而出现重大的工作失误。此外,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无法按期进行毕业答辩,只能暂缓毕业,逐渐消磨了就业的志气。许多家长和大学生也对现状产生抵触心理,白白浪费了一些适合应届大学生的毕业机会,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再次加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危机中有机遇 ●国内外的投资倾斜会产生大量社会岗位 虽然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前途未卜,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学生在面临危机的同时,也会与许多新诞生的发展机遇产生激烈的碰撞。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恢复的状态。这会为更多国内外的投资者增加信心,将投资首选放在中国。这不仅能迅速弥补我国经济的严重损失,也会创造出大量社会岗位,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选择。 ●信息服务领域的岗位缺口增加 尽管传统服务行业被打击到低谷,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许多企业将办公方式由线下转化为线上,促进了信息服务领域的空前繁荣。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网络办公的便利性,也总结出了大量的网络工作经验,为信息服务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譬如远程教育、在线医疗、人工智能、云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随着人们需求标准的上升,其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状态飞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更多的信息服务行业运营得如火如荼,比如网络直播、自媒体。根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就同比例上升了44%。同时,5G网络的大力建设,也让许多大学生尝试通过网络途径来进行技术性的就业或创业。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都比较优秀,面对信息服务领域的巨大岗位缺口,具有十分明显的就业优势。稳定就业的有效策略 ●政府加强扶持力度 在就业压力增大,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实条件下,想要稳定就业的前提是必须保持良好的健康指数,无论身体或是心理都要处于合格水平。对此,当地政府或指导部门需要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全面性的部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的扶持力度。首先,要与学校加强合作,准确调查大学生的健康情况、生活轨迹,统计相关信息,完成汇总和分析工作。只有就业指导部门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健康情况、就业动态、生活位置,才能布置好指导方案,精准安排大学生的就业事宜。其次,尽快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设置优惠政策,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挖掘出更多可选择的就业岗位。最后,政府要参考当地情况,观察社区管理、公共卫生等领域是否存在缺乏人才的问题,鼓励更多处于失业状态的大学生在基层部门尝试锻炼自己。 ●适当调整指导工作 虽然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比较平稳,但不代表我们可以完全高枕无忧。许多大学生对于当前形势把握得不够清楚,需要指导教师从客观角度详细地分析非常态化下我国的就业情形,帮助学生完善就业规划,找出符合学生能力、满足学生意愿、契合当前形势的就业发展道路。指导教师还可以結合当前背景,通过网络途径开展特色化的岗位推荐。带领大学生参与在线教育、自媒体等新型的就业渠道。或者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途径与急需岗位人员的企业建立联系,开展视频面试活动。 ●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准备 就业指导部门除了要做好分内工作,还要帮助大学生做好相应的就业准备。首先是心理方面的调整,坚定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引导大学生正视自己,准确统计自己的专业特长、技术能力、思想状态,然后再确定岗位需求和规划目标。其次,大学生坚决不能好高骛远,必须做好正当的心理准备。先保证能够就业,再谋求顺利择业。最后,大学生需要积极配合指导部门、高职院校的毕业安排,将学校、社会提供的岗位资源充分利用。先实现脚踏实地的第一步,习惯非常态化下的工作氛围。评估好自己的就业状态,随后再进一步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 虽然大学生的就业需要攻克巨大的挑战,但危机与机遇通常属于互根互存的关系。"一次学习、终身享用"的思维已不适用。国家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也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助力人才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企业和院校积极开展深度合作,比如企业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不能只靠挖人"搭便车",也要为在职员工拓宽再教育渠道。而院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培训在职员工,同时可融通职前和职后教育,让教育更好地与市场和社会需求对接。 作者单位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