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彭书记管一管基础教育的形式主义。"近日,一名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向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呼吁。这名网友罗列了包括教育督政基层苦不堪言、上级调研要下级代劳、文明城市创评教育负担不轻、各种读书活动征文活动素质大赛实践活动应接不暇、各种进校园活动多等5种区县教育部门的苦恼表现。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这位网友所说的各项重负无不耳熟能详。但在笔者看来,相比这些摊派下来的任务,基础教育中"内源性"的形式主义更让教师反感,带来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在形形色色的"内源性"形式主义中,各种各样的会议尤其让教师苦不堪言。 据笔者了解,"大会周周有,小会三六九"是许多学校工作的常态。除了学期初的开学工作会议和学期末的学期总结大会(这些会议又包括全校教师会、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会议、级部教师会议、班主任会议、教科会议等),还包括每周一次的全校教师大会、行政工作人员会议、班主任备课组长例会等,另外还会隔三差五的"突击性"会议。 这些大大小小的会议倘若真的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倒也无可厚非。遗憾的是,综观名目繁多的会议,内容大多是一些老生常谈的"普通话",毫无新意可言。由于会议众多来不及准备,同样的论调还会在不同的会议上反复出现。今天三个目标,明天五项措施,后天六个认真,颠三倒四地反复说,至于实际效果,则无人问津。为了在时长上达到会议的标准(如一节课),有时还不得不装腔作势地拿出一些官话、套话凑数。 类似的会议,不仅对教师的指导作用几乎为零,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样毫无帮助。说白了,是某些领导将开会当作管理。这样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既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又降低了管理者的威信,其功能不亚于一次又一次赤裸裸的"自黑"。由于缺乏实质性内容和应有的高度,许多会议常常会出现"台上夸夸其谈,台下各行其事;台上声色俱厉,台下窃窃语"极具讽刺意义的场景。 更加可怕的是,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台上台下均能在"互不干扰"的状态下达成自己的目标。对于基层教育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学校是一个小单位,学校的功能和职责决定了学校的独特属性,办学理念和执行能力体现了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师素养和精力投向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没完没了的会议,让本该用于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的时间变得支离破碎,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如果说层层摊派是基层教育中形式主义的"天灾",那么学校自身管理中没完没了的会议无疑是形式主义的"人祸"。如果学校管理者能努力做到少些会议、多些谈心,少些空谈、多些实干,少些痕迹、多些现场,少些指责、多些理解,不为形式所累,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形式主义,为一线教师预留更多学习和思考的宝贵时间,还能在全体教职工中形成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