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刘备错失的治国奇才在魏朝官至宰相创设


  文/格瓦拉同志
  刘备虽然辛苦经营多年,但开拓的事业却远不及曹操,究其原因,跟手底下谋臣良将数量不足有很大关系。其实,刘备的身边曾聚拢过不少的奇才异士,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最终都转投其他阵营,其中能力最为卓越、成就最高者,非陈群莫属。
  陈群生于颍川陈氏家族,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皆是享誉海内的大名士,时称"三君"。陈群自幼品学兼优,弱冠之时便与大名士孔融等人结交,并经常参与品评天下名士的优劣,其评定之准确,每每令世人折服。刘备做豫州牧时,因听闻他的名声,便征辟他为别驾,委以心腹之任,时在兴平元年(194年)左右。
  陈群才干过人,起初侍奉刘备
  彼时,刘备屯驻在小沛,依附于徐州牧陶谦。陶谦临终前因为忧惧徐州的未来,加上欣赏刘备的才德,便将州牧一职让与他。刘备得到消息后,满心欢喜地准备接任,此时,陈群以袁术和吕布觊觎徐州、本方势小力微为由,劝阻刘备不要冒险,结果被他拒绝。结果,得到徐州的刘备受到袁术的攻击,紧接着又被吕布偷袭,最终只能狼狈地逃奔曹操。
  刘备一意孤行导致惨败的现实,让陈群看清楚他的本性与能力,知道其绝非自己需要效力终生的明主,于是便与其父陈纪一起辞职归隐。等到曹操击灭吕布、攻取徐州后,因听闻陈纪、陈群父子的才学、名望,便一并纳入自己的帐下。至此,刘备痛失的大谋士陈群,被曹操"楚才晋用",时在建安三年(198年)。
  刘备拒绝听从陈群的建议,结果遭遇惨败
  陈群转投曹操阵营后,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尽心力、尽忠职守,在推荐人才、谏言国事、制定礼仪、改革选官制度等方面,都做出过卓绝的贡献。陈群历仕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三代,累官至司空、录尚书事,封颍阴侯,不仅身居宰相之职,还被曹操祖孙三代视为股肱心腹和国家柱石。
  相较于同时期的名臣良相,陈群之所以被后世频繁地提及,是因为他创设了一套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所谓的"中正",也即有权品评人才的官员,分为大中正、小中正两级。其中,大中正由各州郡推选产生,只限一人,其人选必须是在朝中做官,而且必须是德高望重之人;小中正则是大中正的助手,数量不限,襄助后者完成评定人才工作。
  曹操祖孙三代对陈群极为器重
  大、小中正产生后,朝廷会下发一套人才调查表,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将流亡在外的本地人士,无论是否出仕均登记在表中。人才调查表中必须包括年龄、籍贯等项目,并且依据家世、才能等情况,将他们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并加注评语。
  人才调查表填好后,小中正要襄助大中正审核其中的真伪,在确定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呈交吏部,而吏部也会据此进行官吏的选拔、升迁和罢黜事宜。"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仅解决了当时选拔官吏没有标准的难题,还缓解了曹魏政权与世家大族间的紧张关系,对于凝聚人心、稳定社会功莫大焉。
  九品中正制示意图
  但是按照人之常情,大、小中既然掌握着评定人才的权力,那么很可能会公器私用,将跟自己关系亲密的官僚子弟或高门大姓列入上品,而将寒门子弟贬为下品,时间一长便会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反而不利于真正地发掘人才。所以,"九品中正制"只是权宜之计,一旦国家走向统一、安定,必须要加以矫正。
  然而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并没有被抛弃,依然是择选官吏的不二之选,直到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才下诏废除这项制度,改而通过科举制来选拔人才。至此,中国的选官制度才迎来一个大转折。而在此之前,"九品中正制"已经存在近400年时间(220-587年)。
  陈群生前显赫,死后备极荣哀
  当然,对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陈群绝不会考虑到,因为就在此法推行得如火如荼阶段,这位治世奇才已走向生命的终点。魏明帝青龙四年十二月(237年2月),陈群薨逝,享寿情况不详。陈群去世后,明帝下诏予以厚葬,并为其上谥号为"靖"。正始四年(243年),陈群得以配享曹操庙庭。陈群生前显赫,死后名垂青史,人生经历堪称圆满。
  史料来源:《三国志》、《隋书》、《资治通鉴》
网站目录投稿: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