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终于找到高效工作之道


  番茄工作法
  文/花开不起名
  每天上班都在瞎忙中度过?逛微博、刷朋友圈的时间多于工作时间?总是在截止日期来临前奋笔疾书?明明知道效率低却治不了?如果你的答案是"YES",那么你一定要看看这本书——《番茄工作法图解》,图文并茂,有方法有示例,不枯燥不装X,绝对良心出品,真正是拖延症、懒癌患者的福音!
  作为拖延症晚期患者,我总是对网络上分享的效率工具、效率提升方法顶礼膜拜,什么番茄工作法啦,PDCA流程啦,GTD理论啦……然而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我方法学错了,还是对方法了解不够透彻?抱着自救的心态,我在亚马逊买了这本《番茄工作法图解》。136页的小册子,一天就读完了,文中的观点和方法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嗯,就是这本书——
  作者是瑞典人亨利克·尼博
  1、什么是番茄工作法?为什么不叫苹果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创立于1992年,是一套简单的工具和流程 ,提倡"25分钟里只做一件事",正如书中所言:
  什么是番茄工作法?简单说,就是列出你当天要做的事,设置25分钟闹钟,然后从第一件事开始。此外还要有每日回顾、做每日承诺、控制中断、预估要花的功夫等。
  之所以得名番茄工作法,跟此方法创立者弗朗西斯科·西里洛有关。这位大神在大学饱受学习效率低下之苦,跟自己打赌说要"真正学上10分钟",找来的掐表人是一枚厨房定时器,形状像番茄,所以……这起名也够随便的!
  2、25分钟一个番茄钟,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26分钟行不行?5分钟行不行?为什么必须是25分钟?据作者所知,这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时间长度,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来调整。当然,初次使用者最好践行25分钟番茄钟两个星期,掌握了方法和规律,就可以灵活应变了。
  3、有关番茄工作法的思维导图
  书的前两章是序言和背景交代,番茄工作法之所以会起到降低焦虑、提升注意力、持续激励达成目标的作用,与大脑结构、记忆方式、反馈周期、心流理论、PDCA循环等有密切联系,我就不细讲了,主要说一下它的应用方法:
  番茄工作法思维导图,点击图片可以放大看
  关于工具和流程:
  践行番茄工作法,可以用工作效率APP,也可以手写,怎么简单怎么来。手写的话,三张纸分别用来填写活动清单、今日待办清单、记录表格,活动清单可写本周或本月的所有计划工作,每天清晨需要把活动清单内容按照优先级、重要程度排进今日待办清单,当然也要考虑到自己的接受能力,毕竟写入今日待办清单的事项,就是一份承诺,要尽力完成。
  活动清单和今日待办清单
  在执行过程中,一经开启番茄钟,就要心无杂念地集中精力于本项工作,让"心流"效应释放出来。久而久之,大家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专注力自然得到提升。
  当番茄钟停止声响起,不论当下你是否做完这项工作,都要抽身出来休息。一般一个25分钟的番茄钟,要休息3-5分钟;4个番茄钟之后,可进行15-30分钟的阶段性休息。最好的休息消遣是:
  好消遣VS坏消遣
  休息时就要休息,一张一弛才是平衡之道,更何况25分钟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多费脑细胞啊,休息不好会影响下一个番茄钟的工作效率!
  一天下来,以8小时来计算,每个人可以进行16个番茄钟?NO,NO,NO,这只是理想状态,一天开启9个番茄钟就不错了。下班之前,利用几分钟时间汇总记录番茄钟完成情况,完成一个就打上"×",每天用了几个番茄钟,专注情况如何……日积月累,就知道自己每天平均安排了多少事,以后应该如何合理安排日程表。
  关于预估时间:
  在执行番茄钟之前,你要对某项工作进行预估,它需要几个番茄钟才能完成?如果为一项工作预估了超过7个番茄钟,那说明它太复杂,需要拆分成小项目;如果为一项工作预估了2个番茄钟,但实际执行2个番茄钟后,该工作还未完成,那就需要二次预估,再执行,还完成不了,就进行三次预估……然后,记得记录下来实际执行与预估时间之间的误差,分析自己为什么预估多了或者少了,慢慢总结经验,以后预估时间就会越来越精确。
  多次预估和记录
  关于减少中断:
  番茄钟执行过程中,工作思路被打断是常有的事情,你会时不时地冒出"想上厕所""还有件事我没做呢"这类想法,没关系,要接受这一事实,并记录下来:
  内部中断VS外部中断
  除了以上这些,书中还讲了应变(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番茄工作法)、团队(番茄工作法应用于团队工作中)两个章节,有兴趣的童鞋可以买书看看。
  读完整本书,感觉外国人写书很有特点,会把深奥的理论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香肠,然后把香肠包装成小故事,再喂给你,所以读起来一点儿也不累。书读完了,思维导图也画完了,最关键的就是学以致用啦,嗯,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
  文/花开不起名
网站目录投稿: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