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集训的硝烟还未散尽,基层学校的教师们又一头扎进了备课的忙碌工作中。因为教育行政部门业务督查的通知早已发到各校邮箱,涉及的督查项目名目繁多,要求之严,检查之细,通报之频,都是史无前例的。各学校哪敢怠慢,纷纷出台备课标准、作业批改细则、听评课规范、教研记录细则,竭尽全力做好准备工作。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要求适当严格一些也无可厚非,毕竟都是为了教育,为了学生。但如果过于吹毛求疵,就有些过犹不及了。 部分备课要求就有些逆情悖理:必须课课有反思,字数在500字以上,而且要用红笔写;备课本数多多益善,应有沉甸甸的视觉感;备课本的正面必须写上学校、第几学期、第几本,盖上学校的公章。 反思,是对课堂教学的感悟,有则写之,无则不写,感悟多就多写点,感悟少就少写点,又何必一定超过500字呢?这是检查备课,还是检查教师的写作能力?反思用什么颜色的笔写不都是一样的吗?用红笔又能提高多少教学效率?这些无厘头的要求不是在难为教师吗?如今,基层学校师资极为短缺,有的教师身兼多职。在如此要求之下,用于备课的时间过多,难免耽误上课与课外辅导的时间。至于备课本的封面,当以实用为主,又何须花里胡哨呢? 业务督查本来是教育行政部门正常的工作内容之一,对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是一种约束和监督,的确需要常查、查常。但是,督查必须要找准发力点。 备课不能只看表面形式,还要看实效。一要看备课内容与课堂能否结合起来;二要看课堂是照本宣科,还是注重创新;三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多少,内化了多少。只督备课,只重纸质材料的行为,是一种教育惰政,只能把教育引入歧途。 督查不能止步于"看",还要善"听"、善"导"。督查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校排名次,给教师定座位,而是为了给基层学校做好供给侧服务,为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技能服务。唯有善"听",才能摸清学校的办学理念,摸清学校的发展困难,洞悉教师成长中的困惑,有的放矢地做好指导。在看、听的基础上,还要做好引导,为基层学校指出发展的路径,这才是督查的落脚点和归宿。 此外,督导还需要做好"备课"工作。督导人员不能打没有把握的仗,去哪儿督,督什么,需要准备哪些"干货",都要事前调查了解,做到有的放矢地督,督出问题,督出方案,督出基层学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