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某民办小学名校,一个班上25个人竟然有23个班干部,只有两个学生是"平民"。"平民"之一的"985学霸"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当成了差生,又怀疑是其他家长"活动"了老师。为此专门去找了老师,第二天孩子回家说:"我已经是班干部了,老师让我当领读员了。"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公众纷纷质疑为啥设置这么多班干部?班级人人都是班干部,是否折射出教育者的"官本位"思想,又将对年幼的孩子造成怎样的价值引导与影响。 25个学生,23个班干部,看似有点多,实则是将班级工作泛化、细化而后的角色分割,并非班长、学习委员等常规的班干部。这样的班干部设置,一改稀缺资源被少数学生"垄断"的现状,让全体学生共同分担班级事务,让班级"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既让班级事务细化、落小、落实,保证管理不留空档,也让学生在班级事务管理中,分担责任与义务。对于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凝聚班内学生的智慧和力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25个学生23个班干部,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2个,为什么另外两名学生无事可做,无"官职"可封?并不是实在无从可设,而是教师缺少发现的眼睛,没有真正做到人尽其材。既然经过家长的推荐,第24名学生成了"领读员",第25名学生也同样应当承担一定的班级角色,尽快"脱单"。这既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落实,也是保障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优质而公平教育的需要。 近年来,学校班干部一直是热议的话题,就是因为在班级小范围内,传统班干部作为紧缺资源,被极少数学生垄断。对于这一紧缺资源,班主任具有绝对的支配权。有的老师以分数定身份,将班干部职位分配给成绩优异的学生,有的老师以人情定身份,将班干部分配给关系户,以至于家长与学生对班干部身份过度追捧,将社会的不良习气引入班级。而班干部的炙手可热与资源紧缺,又刻意放大了班干部的特殊身份与特权意识,从而滋生了班干部的"官本位"思想,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全员班干部,不失为新时期班级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其最具价值之处在于通过班干部数量的增加,稀释了班干部的特权与优越性,将职位转换为责任与义务,这既是对班干部身份的重新认识,也是对班级管理的创新尝试。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班级管理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承担起班级管理的角色,才能让全体学生体验个体存在的价值,真正发挥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作用,值得大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