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谈教育公平重在知行合一岂能用线性思维下结论


  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及"教育公平",部分观点引发了舆论关注。其实,教育公平的话题如同潘朵拉魔盒,一旦打开,从政策、管理、资源,到收费、评价、升学,无不成了众人热议的对象。那么,今天的"教育公平"真如有些人说的那样,越来越失衡了吗?
  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国家这些年在促进教育公平上,不遗余力地做了大量工作,对广大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实行优惠政策,比如"支援中西部招生协作计划"、农村定向招生、单独招生等。截至2014年底,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已经占到全国考生总数的44.8%;而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自2013年起,浙江等12个省份已经试水"异地高考",2014年达到迅速覆盖到28省。
  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看,有点尴尬的是,为什么在改善教育公平方面做了这么多,却鲜有人提呢?这恐怕有几方面原因——从心理学角度看,普通人基于经验和知识所限,常以片面认识替代客观认识,这种以偏概全的"晕轮效应"在社交空间中,又会被从众心理进一步放大;从历史因素看,教育公平作为一个国家在发展转型时期的时代投影,在未彻底完善前,事关世代福祉的民众"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就有了社会基础;从教育实践看,由于宣传、解释、推广等工作的缺憾,加上时间不足等客观现实,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影响。
  但最重要的原因是,随着我国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传统观念的更新太过滞后。教育公平不是数字游戏,不能用简单的线性思维下结论,也不可能通过肆意的情感宣泄来解决,但恰恰在这一点上,教育遇到了最大的障碍。动态中的教育公平是基于一整套制度设计、实验试点和科学论证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基于现实国情的产物。
  为了扭转观念、推动实践,"知行合一"就成了政府的首要职责。"知"就是及时、全面、透明的发布消息,并对重要的关节点予以科学和深度的解读,"行"就是有关教育公平的重要课题、决策、项目、建设等。通过"知行合一",两者紧密相连,彼此推动。在"知"上,要让社会对"教育公平"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对政府逐年逐项的改革行动和推动进程积极"点赞",并利用社论舆论的氛围和压力倒逼相关部门及早地发现和解决薄弱环节。比如就宣传而言,更新"语体",使之灵活生动,"地气"十足;更新内容,使之贴近心理,传达诉求;更新方式,使之与时俱进,新颖轻便。
  在"行"上,要获得足够的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积极调研,关注舆情,倾听民声,改良作风。在大规模推动教育软硬件建设的同时,更事实求是地加快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师资力量建设,教育政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让"知"督促"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让"行"推动"知"不断地反思和调整。
  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合理地利用社会舆论,"知行合一"地引导民众理性、客观、科学地看待教育公平问题。那么所谓的"教育公平"就不但不是问题,反能整合社会资源和凝聚人心,成为一股积极的建设力量,不断推动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地朝前发展。
网站目录投稿:如香